从2004年分散在全市的116个工业园区,到如今整合成为21个工业园区;园区从当初的“来一个要一个”,到“一主多优”发展模式,再到现在的“一区一主业”明确定位,成都市工业园区改变原来“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工业发展模式,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按照“西部第一、全国一流”的发展目标和“一区一主业”的发展思路,不断优化完善工业集中发展区布局,加快基础和配套设施建设,形成了产业特色突出、配套功能完善、承载能力强、质量效益显著、可持续发展的工业集中发展区。
不符主业
投资10亿被挡门外
面对53.6平方公里的园区地图,成都经开区现代工业投资服务局副局长王丰华感到很为难,以汽车、工程机械为主导的龙头产业以及相关配套企业占去了园区40平方公里的面积,剩下的土地成了想在成都落户企业的“香饽饽”。就在不久前,一个占地200亩,投资10亿元,年产值50亿元的项目才被经开区挡在门外。
经开区先后经历了“一主四优”“一主二优”“一区一主业”产业选型演进,确立了以汽车、工程机械为主导、加快推进经开区由低端产业聚集地向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聚集地、传统制造业基地向先进制造业基地转变的战略定位,推进了以汽车为主导的优势产业集群。
龙头带动
汽车企业集群发展
从过去靠关系介绍项目,到现在项目自己上门,这与经开区确定“一区一主业”,招大引强不无关系。2004年,四川汽车集团落户经开区,为园区汽车产业发展落下关键一子。随后,园区陆续引进了丰田、吉利、大运等龙头汽车企业。“就两到三年的时间,园区从不到10家汽车企业增加到124家,包括汽车整车制造、汽车零部件配套企业。”目前,经开区已经形成以一汽大众、一汽丰田、吉利集团、川汽集团、大运等汽车整车企业和富士神钢、卡特彼勒、海瑞克等为龙头的“七车四机”主导产业集群。
新能源融合
促汽车产业加速发展
今年5月19日,四川一汽丰田新工厂在成都经开区落成。当天,新款普拉多在新工厂内成功下线。时隔8天,成都又迎来了首批电动公交车的下线。同时另有5大新能源汽车项目落户,由此全面开启成都汽车产业在新能源领域的深度融合。“今年上半年,经开区实现整车(机)生产33682辆。”王丰华说。按照《成都市汽车产业集群发展规划(2008年-2017年)》,以成都经开区为主体区域的成都汽车产业群,规模将从2008年的年产4万辆,发展到2015年的60万辆,实现打造“千亿产业园区”的目标。
全球软件20强
11家落户高新区
成都天府软件园公司品牌文化中心部长蔡伟指着沙盘告诉记者,天府软件园扩建的速度跟不上企业入驻的速度,已建成的办公楼已经没有空余的房间了。
高新区明确了集成电路、光电显示、软件及服务外包三大产业集群率先实现跨越的努力方向。目前,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产业规模和水平居全国前列、中西部第一。自2004年开工建设的天府软件园,建筑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已有IBM、马士基、阿里巴巴等众多国内外知名企业入驻,全球软件20强已有11家落户成都高新区。截至去年底,成都高新区共聚集各类企业1.3万家以上,其中外商投资企业863家,软件类企业超过6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58家。今年上半年,高新区完成产业增加值221.2亿元,增长29.3%。
全市规划建设
5个工业类功能区
2008年以来,我市引导446个重大项目选址,流转不符合产业布局项目27个。780个亿元以上重大产业化项目完成投资1485亿元;引进培育电子信息、汽车、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产业龙头项目103个,带动产业配套项目400个,集群效应初步显现。
目前,全市有年销售收入500亿元园区1个,年销售收入300亿元园区3个,年销售收入100亿元园区6个,高新区成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双流成为国家新能源高技术产业基地,新津成为国家高性能纤维高技术产业基地。
按照“一区一主业”的定位,我市目前已规划建设13个市级战略功能区,其中包括高新技术、汽车、新能源、新材料和石化产业5个工业类功能区。截至2009年底,全市工业园区实现工业增加值1037.1亿元,增长22.8%,工业集中发展区集中度已经达到70.2%。
本报记者 田芳 摄影 谢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