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共筑互利共赢新生态

来源:电子信息产业网 #专精特新# #中博会# #中小企业#
3058

原子笔“刺不穿”的聚乙烯薄膜、能精确控温的低温离子手术刀头、实施人工降雨的无人机、治疗疑难创面的可再生材料……近日举行的第十九届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以下简称“中博会”),吸引了来自35个国家和地区的1877家企业参展,其中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6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31家。各类中小企业“炫酷”的创新成果,让记者切身感受到中国工业经济的“一池春水”澎湃涌动。

近年来,中国中小企业走出一条“专精特新”发展之路,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数据显示,我国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14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1.46万家,形成300个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设立15个中外中小企业合作区。

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部长金壮龙在开幕式上表示,中方愿与各方一道,共同推动中小企业包容和可持续发展。深化交流互鉴,开创务实合作新局面;聚焦专精特新,培育创新发展新动能;坚持开放包容,构建互利共赢新生态。

各个身怀“独门绝技”

在中博会展区,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迈格钠磁动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马忠威向记者展示了一个直径约20厘米、厚度约5厘米的环状永磁材料物,这个“小物件”看起来并不起眼,背后却大有奥秘。

据介绍,这是该公司新研发的高转速磁悬浮轴承,相比普通轴承体积更小、效率更高、动力更好。在创新驱动下,近年来企业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今年前三季度公司营收同比增长近20%。

在宁波鸿雁包装材料有限公司的展台,公司董事长李玉斌用一支圆珠笔,把一张薄膜拉扯到巨大形变,无论他怎么用劲,这张膜始终“牢不可破”。

“现在,这个柔韧性技术上中国已经第一了。跟国际上比,我们的性能还高出1.5倍以上。我们的技术已经应用到工业缠绕膜、家用保鲜膜、降落伞薄膜,还有锂电池的隔离膜等产品中。”李玉斌说道。

多年来,这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坚持主动走出去、跑市场,找科研课题和方向。“一手抓现场、一手盯市场”“客户出题、企业答题”……如今,鸿雁包装已经成为国内聚乙烯缠绕包装薄膜行业的领头羊。

在中博会上,记者看到,一群身怀绝技的专精特新企业为我国制造业源源不绝地输送着活力,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工信部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中小企业走出一条“专精特新”发展路子,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过14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6万家。

“技术是不断发展的,作为行业领头羊,公司必须持续更新技术,不断迭代,以保持其在细分市场的领先地位。”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宁波视睿迪光电有限公司政企业务部总经理刘永强告诉记者,其在透明OLED新型显示产品市场占据全国第一的位置,这样的成功源于专业的技术特性和强大的技术实力。

金壮龙表示,工信部将聚焦专精特新,培育创新发展新动能。引导中小企业聚焦主业、精耕细作,着力提升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打造更多“独门绝技”,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勇闯国际市场大舞台

“这是公司在全国率先研发的低温离子手术刀的刀头,关键在于控温。”展会现场,成都美创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际业务总监汤卫国指着矿泉水瓶里泛着橘色光芒的手术刀头告诉记者,该刀头能把手术部位的温度控制在40℃~70℃,具有微创、精准且术后恢复快的特点,大大缩短了患者恢复时间。

“我们根据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场景医生的手术习惯,设计不同型号的刀头,目前200多种型号就有200种不同的形状。”汤卫国介绍。美创医疗的低温等离子手术刀已广泛应用在耳鼻喉、骨科、泌尿、眼科、清创等多个医科,多种微创等离子医疗器械新产品,遍布全国31个省份及海外20余个国家和地区。

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掀起新一轮“出海”热潮。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一项调查数据显示,有62%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已经开展国际化业务,另有18%的小巨人企业计划“出海”。

“企业‘出海’,应当往高端竞争,发展前景才是无限的,一味地抢夺低端市场,不仅不会受到‘出海’目的地的欢迎,商业空间也会越来越小。”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理事长郑永年说道。

中博会的“新朋友”——北京幸福益生高新技术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RegeSi再生硅细胞原位再生创新技术有助于缩短创伤治疗时间、减少创伤药物使用,获得了美国、韩国、欧盟的PCT(专利合作条约)专利授权。

幸福益生副总经理梁敏告诉记者,他们希望通过参加中博会找到国际合作商。布展期间,已有多家外国客商到展台咨询合作意向。

“我们希望将创伤产品修复技术传播到全世界。”梁敏说道,公司已与国外的再生医学科研机构建立了横向交流机制,和英国、瑞士等国家科研机构开展合作。除了拓展国际市场之外,梁敏的团队正在发起建立国际标准,不断夯实其在该细分领域的领先性。

中山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副院长梁育填建议,做好国际化、本地化经营,运用“政府+第三方+企业”抱团“出海”模式,进一步提高收益、降低风险。

数字化迈向更高水平

在数字化转型这节关乎中小企业生存发展的“必修课”中,降低企业部署的成本和技术门槛,成为关键。

本届中博会,入选首批国家级“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树根互联股份有限公司带来了“边缘中控交互体验系统”可依托根云产线控制系统。该系统能实现上料、钻孔、识别、分拣等生产工序的自动化控制,可帮助中小企业节约柔性产线约60%的建设成本。

“数字化能显著提高企业决策速度和准确度。首先是要完成数据采集实现‘有数可用’,其次是具备分析管理能力实现‘有数能用’,最后需要数据成果应用于决策取得产出,从而影响经营,变成好的商业结果。”树根互联董事长梁在中表示。

同为提供智能制造系统与数字化解决方案的厂商,广东玛斯特智能系统有限公司潜心帮助广大中小制造企业找到转型着力点。

“企业数字化转型有两个核心,一是找到转型的变革点,二是找到转型的工具。我们为中小企业建立转型‘数据库’,通过对转型共性场景的分析提出转型图谱和方案,也大大降低了企业转型的投入成本。”玛斯特智能副总经理赵瑾表示,今年该公司的企业数字化转型项目比去年增长了50%。

记者在中博会期间采访时还了解到,当前,不少链主企业通过对中小企业提供行业共性解决方案,开放技术、资金、人才、服务等资源,为链上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赋能。

TCL实业控股有限公司通过构建TCL大供应链协同平台,与链上企业共同打造数字化软件及技术平台的共享生态。通过TCL大供应链协同平台的实时数据,全国各地的原料供应商、物流服务商等节点能够实现在线协同,确保供应链的顺畅运行。

“我们还为条件较弱的链上企业提供无偿或优惠支持,推动其数字化转型。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整个供应链更加稳固、高效。”TCL实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人力发展部总经理张荣升介绍。

为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迈向更广范围、更高水平、更好质效,近日,工信部将联合有关部门印发《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年)》。本届中博会开幕式上,工信部中小企业局局长梁志峰表示,到2027年,我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应改尽改,形成一批转型标杆,中小企业上云率超40%,初步构建起供需适配、保障有力的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生态。

文章来源:电子信息产业网

责编: 集小微
来源:电子信息产业网 #专精特新# #中博会# #中小企业#
THE END
关闭
加载

PDF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