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了解到,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江门中微子实验建设进入收官阶段,探测器主体装置基本建成,预计11月底完成全部安装任务并启动超纯水、液体闪烁体的灌装,2025年8月正式运行取数。
中微子是构成世界的基本粒子,是宇宙中最古老、数量最多的物质粒子。由于中微子质量轻、运动速度接近光速,而且几乎不与任何东西发生反应,探测中微子非常困难,科学界对其基本性质了解很少。
对此,2013年立项、2015年开工建设的江门中微子实验以测量中微子质量顺序为首要科学目标,同时进行超新星中微子、地球中微子、太阳中微子、大气中微子、质子衰变等多项重大前沿交叉研究。
记者在现场看到,江门中微子实验的核心探测设备是一个位于地下700米的液体闪烁体探测器,探测器放置在地下实验大厅内一个44米深的池子中央,直径41.1米的不锈钢网壳是探测器的主支撑结构,能够承载直径35.4米的有机玻璃球、2万吨液体闪烁体、2万个20英寸光电倍增管、2.5万个3英寸光电倍增管、电缆、防磁线圈、隔光板等大量探测器部件。待安装任务全部完成后,科研人员将在有机玻璃球内注入液体闪烁体,在放置探测器的池中注入超纯水直到将整个探测器完全淹没,继而开始探测中微子。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江门中微子实验首席科学家王贻芳表示,通过大科学装置认识、研究中微子,对于粒子物理、天体物理、宇宙学等基础科学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在建设江门中微子实验这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过程中,科研人员在国产新型光电倍增管研制、高性能液体闪烁体研制、超大型高精度探测器设计制造、超大跨度实验洞室等一系列前沿技术领域取得了实质性突破,充分体现了大科学计划对技术和产业发展的拉动作用。
当前,江门中微子实验正日益成为国际科研合作的新平台。王贻芳说,江门中微子实验已吸引17个国家和地区、74个研究机构的750位科研人员参与,采取经费投入分担、技术共同研发、科研成果共享的方式推动全球中微子研究共同进步。
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登录参与评论
0/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