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苑卿
根据《财讯》双周刊报导,在特斯拉与英伟达两大科技巨擘的股东会中,两家公司的执行长马斯克、黄仁勋,不约而同谈到机器人将会是未来数年带动公司营运成长的巨大动能。这与车用半导体二哥恩智浦的想法其实不谋而合。
瞄准新加坡、德国多地布局
6月初,一则恩智浦与世界先进共同发布的新闻稿,触动半导体产业界的敏感神经。两家公司宣布成立合资公司VSMC (VisionPower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未来将采用130奈米至40奈米的技术,生产包括混合讯号、电源管理的模拟芯片产品。
VSMC资本额为40亿美元,世界先进将注资24亿美元,并持有60%股权,恩智浦半导体将注资16亿美元,持有40○%股权。至于首座晶圆厂投资金额约为78亿美元,将由两家母公司以另外注资及融资的方式进行,规划于2024年下半年开始兴建,并预计于2027年正式量产。
令人好奇的是,恩智浦已与台积电早在2000年在新加坡合资成立晶圆厂SSMC(Systems on Silicon Manufacturing Company),其中恩智浦持股比重逾6成,台积电则持股接近4成。2023年8月,也与台积电、博世(Robert Bosch GmbH)、英飞凌(Infineon)宣布将于德国德勒斯登合资成立欧洲半导体制造公司(ESMC),将由台积电持有70%股权,博世、英飞凌和恩智浦则各持有10%股权。在目前成熟制程已经供过于求之下,为何恩智浦还要加码投资成熟制程?
其实,《财讯》双周刊指出,今年台北国际电脑展中,恩智浦半导体执行副总裁暨技术长拉尔斯(Lars Reger)便透露,恩智浦与世界先进宣布在新加坡合资成立12吋晶圆厂,是因为早就看到机器人的普及应用,代表的正是模拟芯片的供应缺口。
拉尔斯也亲上火线,回应外界对于恩智浦这项投资决策的质疑。他说明:第一,以恩智浦发展的历史来看,恩智浦本来就拥有自己的工厂,也始终持续委托晶圆代工合作伙伴制造。
第二,恩智浦也要考虑技术节点的问题,这次VSMC是量产恩智浦最好的智慧电源管理技术产品,过去使用8吋,现在升级为12吋,就是要大幅扩产,但是无法像是其他公司可以动辄斥资两百亿美元盖五奈米的晶圆厂,所以需要更多合作伙伴协助。
第三,过去恩智浦也历经半导体产业芯片严重短缺的时期,这次公司内部在更早的时候就看到模拟芯片未来的短缺趋势,因此认为除了提升自有产能之外,也需要在外部与晶圆厂的友好伙伴一同合作。
《财讯》询问拉尔斯对于模拟芯片缺口的观察,他不讳言,恩智浦内部在更早的时候就已预见,未来全世界只要个位数百分比的工厂导入工业机器人,对于全球包括电源管理在内的模拟芯片就会出现巨大的需求缺口;“如果预估2030年会有7百亿个智慧装置互联,消耗的电力会是现今的3倍,因此凸显了只有需要使用时才会启动的智慧电源重要性,以免过度耗电。”
智慧电源产品不怕产能过剩
因此,不仅是新加坡的VSMC,德国的ESMC也都是18奈米以上的成熟制程,就是为了因应未来博世、英飞凌、恩智浦等欧洲半导体公司包含机器人在内的应用芯片需求。据指出,ESMC的新厂预计采用台积公司28/22奈米平面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以及16/12奈米鳍式场效电晶体(FinFET)制程技术,目标同样是在今年下半年开始兴建晶圆厂,并于2027年底开始生产,总计投资金额预估超过1百亿欧元。
拉尔斯强调,因为欧洲并不是手机或PC的制造重镇,所以不会需要五奈米以下的先进制程;反而是需要生产符合更长电池寿命的芯片。他也指出,“以VSMC为例,是要投产最顶尖的智慧电源产品,所以不是在既有的CMOS制程市场再加上一座晶圆厂,并不会因产能过剩导致价格崩跌。至于中国CMOS制程产能过剩,那又是另外一个问题。”
对于机器人未来的设计思维,拉尔斯认为,未来在产品设计上,应该要去思考的是导入客制化软体,以及面对的使用者,以实现更贴近人们需求的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