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党组书记、部长阴和俊: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为国家发展和安全提供战略支撑

来源:学习时报 #阴和俊#
1.6w

来源:文章刊载于《学习时报》2024年5月22日第1版

科技部党组书记、部长阴和俊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实现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变化,为国家发展和安全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保障作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我们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深刻认识科技自立自强对国家发展和安全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战略全局和世界大势出发,作出了一系列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强调“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面对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求和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我们必须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科技自立自强对国家发展和安全的重大意义。

科技自立自强是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本质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发挥创新第一动力作用,有力支撑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以科技自立自强推动国内大循环,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水平,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以强大科技作支撑,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发展新质生产力。只有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才能为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成长空间、关键着力点和主要支撑体系,促进经济实现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增进民生福祉,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科技自立自强是应对风险挑战、维护国家安全的现实之需。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部分国家将科技创新政治化、工具化、武器化,在出口管制、投资审查、单边制裁方面不断采取针对中国的举措,大搞“脱钩断链”“小院高墙”,打压我国高科技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对我国来说,不仅是发展问题,更是生存问题。我国科技创新基础还不牢,部分关键领域核心技术仍然受制于人。必须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解决“卡脖子”问题,把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我国的现代化进程才不会被迟滞甚至被打断。

科技自立自强是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大机遇的必然选择。历史经验表明,每一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都会引发生产力、生产关系的重大调整,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引发国际产业分工重大调整,进而改变国家力量对比,重塑世界竞争格局。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期,各国竞相布局新领域新赛道,围绕未来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我国科技创新提供了难得的赶超战略机遇,我们必须增强“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紧迫感,加快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在全球科技竞争中抢先一步,赢得国家发展和安全的主动。

我国科技创新重要成就为国家发展和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科技自立自强,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为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和国家安全奠定了坚实物质技术基础。

科技实力大幅提升,国家发展和安全的支撑保障能力不断夯实。科技整体实力显著提高。我国已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2023年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超过3.3万亿元,是2012年的3.2倍,居世界第二位;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64%,超过了欧盟国家平均水平;研发人员全时当量居世界第一。发明专利申请量、专利合作条约国际专利申请量多年蝉联世界第一,高被引论文数保持世界第二位。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我国排名从2012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23年的第12位。基础研究能力大幅增强。全社会基础研究投入持续增加,从2012年的499亿元提高到2023年的2212亿元,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例从4.8%升至6.6%。成功组织一批重大基础研究任务,在量子信息、干细胞、脑科学、类脑芯片等前沿方向取得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原创成果。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祖冲之号”成功问世。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利用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成功证明凯勒几何两大核心猜想。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布局。国家实验室组建运行,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科研能力不断提高,部分重点行业领域科技领军企业不断壮大。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成效显著,跻身全球科技创新集群前10位。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散裂中子源等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发挥重要作用。

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创新链产业链自主性不断增强。战略高技术领域取得新突破。我国在深空、深海、深地等领域积极抢占科技制高点。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并开启长期有人驻留时代,探月工程顺利实现三步走目标,嫦娥四号首登月背。北斗导航系统实现全球化运营。潜水器无人、载人谱系化发展,“海斗一号”无人潜水器完成万米海试,“奋斗者”号、“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实现常态化下潜作业。“地壳一号”钻井深度超过7000米。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引领产业发展。高性能装备、智能机器人、增材制造、激光制造等技术有力推动“中国制造”迈向更高水平。C919大飞机实现商飞,国产大型邮轮完成试航。5G率先实现规模化应用,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等外贸“新三样”扬帆出海。科技创新有力支撑国家重大需求。有效实施科技重大专项,为港珠澳大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川藏铁路等一批重大工程建设提供关键技术和装备。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试验样车下线。系统掌握高铁建造成套技术,成为世界上唯一能在各种气候环境和复杂艰险条件下建设和运营高铁的国家。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新型核电、特高压输电走在世界前列,光伏、风电装机容量以及储能、制氢规模居世界首位,为国家能源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科技创新供给能力持续增强,支持人民高品质生活。科技创新支撑健康中国建设。围绕新冠病毒变异与监测、疫苗和药物研发、疾病救治等重点领域方向持续开展应急科研攻关,打了一场成功的科技抗疫战。聚焦癌症、心脑血管、呼吸和代谢性疾病等重点领域和临床专科,建立50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累计研发成功87个一类新药,癌症、白血病、耐药菌防治等打破国外专利药垄断。重离子加速器、腔镜手术机器人、体外膜肺氧合机等高端医疗装备取得突破,为人民生命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科技创新支撑美丽中国建设。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向纵深推进,在保护蓝天碧水净土、修复脆弱生态、发展循环经济中凸显科技的力量。推广应用煤炭清洁高效燃烧、钢铁多污染物超低排放控制等关键技术,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在全球率先实现“沙退人进”。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行动取得新进展,为全球绿色发展和生态安全作出中国贡献。科技创新支撑平安中国建设。综合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提高司法等领域的智能化、精细化、科学化水平。深入开展“科技兴警”行动,在反恐防暴、网络攻防、数字身份识别等方面取得一批重要创新成果,有力支撑社会治理水平提升。重大自然灾害风险智能监测、处置救援装备和综合支撑技术广泛应用,在地震、暴雨洪涝灾害和重大公共安全事件应对中发挥重要作用,助力我国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显著提升。科技创新支撑国家粮食安全。主要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面积超过95%。研发土壤退化阻控和健康保育技术产品,有力提升黑土地保护、盐碱地综合利用、红黄壤酸化防治水平。推进大马力无级变速拖拉机、大喂入量谷物联合收割机等高端农机装备自主化、产业化,国产农机占比超过90%。深入推进科技扶贫精准扶贫,科技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时代推进科技自立自强的宝贵经验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是新时代科技创新工作的根本遵循,蕴含着党领导科技事业蓬勃发展的宝贵经验。我们必须长期坚持、一以贯之。

坚持党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化科技创新的顶层设计、总体布局、统筹协调、整体推进,不断健全党对科技工作的领导体制,完善党中央在科技领域谋大事、议大事、抓大事的制度安排,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党的二十届二中全会审议通过《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加强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组建中央科技委员会,作为党中央决策议事协调机构,统筹解决科技领域战略性、方向性、全局性重大问题。实践一再证明,只有坚持党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科技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才能牢牢把握我国科技创新的正确方向,才能在国家发展和安全中更好发挥科技创新作用。

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科技自立自强与自力更生、自主创新一脉相承,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与时俱进的新要求。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是顺应世界科技发展潮流、遵循创新规律、符合我国发展实际的科技创新道路。这一道路要求我们坚持党的领导,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坚持科技自立自强,突出国家战略抓重点,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坚持改革驱动发展,开放促进创新。实践证明,只有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发展和安全。

坚持“四个面向”的战略方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才能把握世界科技发展态势,加强前瞻布局,积极抢占国际科技竞争制高点,赢得未来发展主动。面向经济主战场,才能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动力作用,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以科技强促进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有效突破国家重大战略工程建设、重大战略产品研制中的关键核心技术,才能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系统的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支撑应对公共卫生、自然灾害、公共安全等重大突发事件,为疾病防控、粮食安全、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提供科技惠民产品,科技创新才能为人民美好生活作出应有贡献。

坚持“四抓”的工作方法。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抓战略、抓改革、抓规划、抓服务,指明了做好科技工作的方法路径,是政府科技管理工作的行动指南。赢得战略主动,必须做好战略谋划,紧扣建设科技强国战略目标,把握国际科技发展趋势,找准科技创新战略方向,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健全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才能实现改革驱动创新、创新驱动发展的良性互动,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制定中长期规划和五年规划,明确科技发展的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科技、金融、产业融合发展,确保战略部署高效实施、战略任务落到实处。强化服务意识和能力,切实为科研人员减负、为创新主体松绑、为创新活动清障,才能营造良好创新环境,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

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有力支撑国家发展和安全

面向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有力支撑国家发展和安全。

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保障产业链韧性和安全。以国家需求为导向,加强战略谋划和系统布局,强化各类科技计划的统筹协调,形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大合力。围绕重点产业链,着力突破关键基础材料、元器件、零部件核心技术,补齐重大技术装备短板,保障重点产业的创新链供应链自主可控。

以科技创新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努力赢得未来发展和国际竞争的战略主动。发挥科技创新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核心要素作用,加强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数字中国等战略任务,科学布局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加快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接续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

加强基础和前沿领域前瞻布局,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稳步增加基础研究财政投入。坚持目标导向,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面临的实际问题中凝练科学问题,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问题。鼓励自由探索,开辟新的认知疆域,孕育科学突破。持续深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系统性改革,充分发挥科学基金的独特作用。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优化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定位和布局,形成国家实验室体系。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统筹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打造世界科学前沿领域和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全球科技创新要素的汇聚地。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动力和潜力。提高科技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和能力,培养、造就更多战略科学家,打造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围绕产业链创新链超前布局高端人才供应链,加强基础学科和紧缺类学科建设,培养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实施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若干措施,促进更多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优化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

构建高水平科技开放合作体系,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促进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深入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完善国际化人才制度和科研环境,设立面向全球的科学研究基金,鼓励支持各国科学家围绕解决全球性问题挑战共同开展研究。

责编: 爱集微
来源:学习时报 #阴和俊#
THE END
爱集微

微信:

邮箱:laoyaoba@gmail.com


10w文章总数
12012.5w总浏览量
最新资讯
关闭
加载

PDF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