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概念股:超5成半导体公司净利润下滑 模组厂切入新赛道能否迎来业绩新增长点?

来源:爱集微 #一周概念股#
2.2w

集微网消息 今年以来,伴随着终端消费电子市场疲软,消费类芯片需求放缓,导致行业存货水平创新高,各家去库存需求导致产品价格竞争加剧,产品毛利率快速下降,进而致使部分公司净利润大幅度下滑甚至出现亏损,前三季度超过半数公司净利润出现同比下滑。

在行业下行的背景下,面板厂商持续降低稼动率控制产出,全产业链库存回落至健康水平,而LCD TV面板价格也开始止跌企稳,部分产品甚至出现上涨的情形。而国内模组厂商则寻求其他出路的机会,以更好的度过市场的低迷期。

超5成公司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

据集微网统计的A股半导体公司2022年前三季度业绩显示,160家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合计4646.75亿元,平均每家企业29.04亿元。

从业绩规模来看,营收超过100亿元的公司有12家,分别是闻泰科技、长电科技、太极实业、纳思达、韦尔股份、通富微电、木林森、深科技、有研新材、时代电气、北方华创、三安光电,其营收分别为420.85亿元、247.78亿元、236.12亿元、189.76亿元、153.83亿元、153.19亿元、122.01亿元、120.12亿元、117.35亿元、108.76亿元、100.12亿元、100.12亿元。

而在营收增幅方面,有101家公司营收实现同比增长,占比达到65%。其中,营收增幅超过100%的企业仅有4家,分别是海光信息、拓荆科技、纳芯微以及华海清科,其营收增幅分别为180.88%、165.19%、120.35%及108.40%。

在归母净利润方面,今年前三季度,有143家A股半导体公司归母净利润实现盈利,合计盈利555.52亿元,另有17家企业净利润出现亏损,共计亏损31.21亿元。

从归母净利润规模来看,160家企业中,共有12家企业归母净利润超过10亿元,分别为长电科技、韦尔股份、兆易创新、华润微、紫光国微、晶盛机电、闻泰科技、振华科技、北方华创、时代电气、纳思达以及三环集团,其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4.52亿元、21.49亿元、20.92亿元、20.57亿元、20.41亿元、20.09亿元、19.44亿元、18.64亿元、16.86亿元、15.63亿元、15.52亿元以及12.43亿元。

在净利润增幅方面,仅有78家企业净利润出现同比增长,而高达82家企业的净利润出现同比下滑,占比高达51.25%。

从净利润增长幅度来看,安路科技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2963.05%,居于首位。紧随其后分别是盛路通信、海光信息、拓荆科技、芯原股份、聚辰股份,增幅分别为1214.47%、424.16%、309.73%、250.23%、212.82%,均超过200%。

归母净利润增幅在100%-200%(含)之间的企业有16家,分别是盛美上海、力合微、江化微、芯源微、国芯科技、北方华创、长川科技、江丰电子、华海清科、新莱应材、清溢光电、斯达半导、复旦微电、东微半导、安集科技以及概伦电子。

TV面板价格迎来新拐点

行业步入下行周期,大尺寸TV面板价格也跌至近三年最低水平,同比跌幅超过50%,部分尺寸产品价格已跌破面板厂的现金成本。为此,面板厂商于今年6月开启减产计划,以降低库存水位。

伴随面板厂积极执行减产计划,TV面板价格也于10月开始止跌回升。根据群智咨询调研数据显示,在面板厂积极减产和价格策略的推动下,32/43吋面板价格预计10月上涨2美元,而50/55/65/65吋产品价格也于10月止跌。

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副秘书长董敏对集微网表示,“TV面板价格于10月起迎来上涨。但是想出现大幅度,且长时间的上涨行情还是比较困难。因为现在的上涨更多的是产量的控制,而不是市场需求的大幅转好。”

根据Omdia最新调查,全球面板厂2022年Q3产能利用率仅62%,Q4并无调升计划,将持续在65%以下徘徊。

值得提及的是,经过近几个产能调整,面板产业链厂商的库存已回落到较为健康的水平。据调研数据显示,目前京东方、TCL华星的库存在5-6周左右、惠科在10周,中国台湾面板厂的库存在4-5周左右。而在品牌端,三星电子的库存在3-4周,而海信、创维、康佳、小米、LG电子等厂商库存在4周左右。

华西证券分析师认为,第四季度面板产出仍将会较原先计划大幅减少,整体面板价格具备非常强的支撑。在最新的减产信号下,叠加“双11”及世界杯赛事催化,整体面板价格有望迎来周期底部。

董敏进一步称,“长期来看,中国市场的开机率低,消费习惯的变化,以及全球经济的低迷。短期原因在于新冠疫情、战争、通胀等的影响。从这些长、短期因素叠加来看,明年市场都不会发生变化。所以明年即使会有恢复性上涨,但也难言乐观。”

业绩新增长点将至未至?

在市场低迷的背景下,面板厂商通过控制供给来应对,而部分模组厂商则寻求其他出路的机会,包括切入汽车、物联网、工业、医疗等赛道。

集微网近日从业界获悉,由于速腾聚创的激光雷达订单量大幅提升,该公司为满足交付与立讯精密达成合作,而立讯集团体系中的高伟电子也随之受益,斩获速腾聚创雷达的模组代工订单。

相关人士透露:“速腾的激光雷达组装、接收发模组组装、标定以及测试都是由高伟做,今年7月已经开始量产了,目前设计的年产能在100万颗左右,但客户定点数是远大于这个量的。速腾之前是有自己的产线,未来应该都会往高伟这边转,自己就专注在方案和软件的部分;高伟2022年拿到的订单份额大概是20%左右,明后年的量会有比较明显的增长。”

虽然激光雷达厂商的订单开始流向供应链,但这些厂商能否借此迎来拐点还是要画一个问号。未来几年,智能汽车的市场规模和激光雷达的上车率是决定供应链业绩增幅的关键因素。

此前接受集微网采访的一家方案商表示:“比较理想的智能驾驶方案至少需要3个雷达,如果成本允许的话5个是要有的,现在主流的方案其实在成本、体积和使用寿命上都多少会有瓶颈。虽然比同等线数的机械雷达已经降了一个量级,但还是有很多终端没办法接受多个雷达的价格。”因此我们也可以看到,市面上新能源汽车搭载激光雷达的数量都以1-2颗居多。

这也意味着,只有规模相对较小模组厂才能够在短时间内享受到激光雷达市场的红利。如果因手机市场订单缩减导致产能缺口过大,激光雷达市场目前的体量无疑就是杯水车薪。

不过每一种新产品的普及和价格下降都需要过程,新势力的参与或许会让这个过程加快。尤其是现在许多消费电子产业链的厂商也涉足这个领域,不同的“基因”势必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华为觉得激光雷达长期能降到一两百美元一颗。”

其实对模组厂来说,融入消费电子的“基因”就像是一把双刃剑。

相比核心的芯片环节,模组厂的门槛显然没有那么高,激光雷达的组装代工就是从早期只有日、韩厂商能够完成,发展到不少国内厂商也能分一杯羹的局面。消费电子行业厂商能够让价格更快下降、产品更快普及的同时,势必也会把组装环节的加工费压缩到极致。

责编: 邓文标
来源:爱集微 #一周概念股#
THE END

*此内容为集微网原创,著作权归集微网所有,爱集微,爱原创

关闭
加载

PDF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