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巢引凤“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上海人才总量已超过476万人

来源:上海市政府网站 #上海# #人才# #天下#
2.5w
  1月24日下午,人事专员将工作类居留许可证交到上海科技大学俄罗斯籍专家叶甫根尼和新加坡籍专家哈亚军手上,在这个刚刚对外试点服务不久的上海市高层次人才精品服务示范窗口,让这两位该校新聘任的信息科学前沿学者,办证变得轻松了很多。该校人力资源处的何雨霖也感受到了方便,“省时间、省精力、不白跑,体验非常好!”

  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沪上各大高校、科研院所、高新企业招贤纳才的步伐更加紧锣密鼓。目前,上海人才总量已超过476万人,相比2012年底的不足400万人有了显著增长。896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入选中央“千人计划”,来沪工作创业的留学人员已达14万余人,常住上海的外国专家达9.3万人。

  政策做“简”法

  “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集聚了大量跨国公司,在沪就业的外国人几乎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在市人社局就业促进中心国(境)外人员就业处副处长朱乐民看来,上海拥有吸纳外国人才的优质土壤,而要让“凤凰”更好地栖息枝头,打造世界各地优秀人才留学、工作、创业的高地,必须打破制度中尚存的瓶颈。

  2015年以来,一系列新政相继出台,都在释放着同一个信号——为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人才战略是根本,上海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2015年6月,被称为人才“20条”的《关于深化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改革,促进人才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发布,其中提到,要实施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海外人才引进政策,充分发挥户籍政策在国内人才引进集聚中的激励和导向作用。2016年发布的人才“30条”,又在“20条”集聚政策的基础上进行了再完善、再突破、再创新。政策多了,“简”字却是核心。

  如今,在沪高校获得硕士及以上学位且在上海自贸区、张江高新区就业的外国留学毕业生,可直接在沪就业。自2015年7月1日至去年12月,已有81名硕士及以上学位的外国留学生办理了外国人就业证。据了解,今年,条件还将进一步放宽。同时,上海还推动将外籍高层次人才工作团队成员纳入直接申办永久居留证范围,简化了出入境手续。2015年7月1日至2016年12月期间,有217名通过市场化认定和公安部审批的外籍高层次人才拿到永久居留证。截至2016年12月,上海共受理外国专家来华工作许可9205件,外国人就业行政审批12万余件,数量居全国首位。

  而面向国内科创人才,近年来,上海实施了12项引进新政。“市场化”成了引才聚才的新标准,薪酬评价、投资评价和第三方评价等方式走上前台。比如,4年内个税累计达到100万元的管理科技技能人才,获得首轮风险投资达到1000万元、持股比例不低于10%的创业人才,以及累计在上海完成3000万元投资的风险投资管理运营人才,均可直接申办上海户口。截至去年12月,上海通过国内人才新政引进的人才近5400人。

  “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政策优惠越来越多了,人才待遇和环境也越来越好了。”上海理工大学太赫兹技术创新研究院的年轻副教授彭滟,说出了不少人的心声。

  环境做“加”法

  “上海对于人才的吸引力越来越大,既因为政策,也因为高效高质的服务。”今年初,27岁的中国商飞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专家刘瞳,到位于浦东国际人才城的上海高层次人才精品服务窗口申请浦江人才计划。申报已近尾声,但如何准备材料、在哪儿递交,他却仍一知半解,如果错过机会,就只能再等一年。

  人事专员陈晗了解后,对其进行了单独辅导,并指引其前往市科委递交材料。从当天11时到达,到15时左右完成材料报送,海外留学归来的刘瞳对这次“极速体验”赞不绝口。据了解,自1月9日对外试点服务以来,6个窗口已受理45项业务,服务单位涉及国家蛋白质中心、中国商飞、上海科技大学、抗体药物国家研究中心和展讯通信等。

  这是上海优化人才公共服务窗口的一个缩影。这些年来,上海建成了以上海人才大厦为主体,以地区和行业人才服务中心为两翼的人才公共服务平台,每年提供人才落户、外籍人才工作许可、职称申报等人才服务超过60万人次。2016年,上海连续第四年在“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评选中拔得头筹,这一傲人成绩折射出的,是上海人才环境与服务质量的不断优化,要筑巢引凤、挖渠引水,揽四方之才,这恰是基础和关键。

  “相比于物质激励,人才更看重事业平台,干一些‘有趣的事情’,能让人兴奋激动的事业,这有时候比房子、工资更吸引人。”今年全国“两会”时,市科委主任寿子琪举了一个例子,上海光源一期建成后,累计有13000多名科研人员来光源从事科学研究。

  为此,上海积极搭建事业发展舞台,以“中国机遇”吸引集聚全球人才。依托上海光源、蛋白质中心、干细胞等重大科学设施和重点项目平台,上海已面向全球集聚了高层次人才470余名。同时,上海还建成了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12家,市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20家,留学生创业园11个。

  上海科技管理干部学院院长王建平认为,为留住人才,还要让年轻人才住得有尊严。上海明确,在商品住房中配建不低于5%保障房作为公共租赁住房使用,鼓励人才集聚的大型企事业单位和产业园区利用自用存量用地建设人才公寓。医疗和教育方面,各项举措的出台,也在努力解决着各类人才生活上的后顾之忧。

责编:
来源:上海市政府网站 #上海# #人才# #天下#
THE END
关闭
加载

PDF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