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手机供应链的“印度梦”能否延续?

来源:爱集微 #产业链# #小米# #印度#
4w

集微网消息 过去两年左右的时间里,中国手机产业链在印度政府的“重拳出击”下举步维艰。

税收、投资等多项政策的影响下,国产品牌在印度市场呈现出的增势被明显遏制,其中最为明显的,莫过于小米。在其取代三星成为印度市场霸主长达数年后,后者的市场份额或许会因小米发展受限再次反超。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Canalys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年,印度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排名前五的厂商分别为:小米、三星、vivo、OPPO、realme。其中小米出货量同比下降26%,是五家厂商中全年出货量下滑最严重的,不仅如此,该品牌与三星当年的市场份额之差也仅有1%。

核心矛盾:所求不同

一家在印投资的中国供应商告诉集微网:“其实小米的问题也是所有中国厂商在印度面临的问题,我们和当地政府要的不一样。中国企业去印度是单纯想依托当地庞大的市场规模自己赚钱,而政府是要企业在印度市场获利的同时也为本土制造、技术、收益、就业等方面都创造真正的价值。”

对方还透露,虽然小米在印度深耕多年,但由于小米印度公司的管理团队与集团理念存在很大偏差,现如今整个团队已经经历了一次“换血”。

事实上,集微网在此前的报道中也曾提到过上述问题。

中资企业享受印度人口红利的同时,现阶段的“印度制造”还停留在市场被外资企业占领,本土品牌份额不断萎缩,多类电子产品及零部件仍高度依赖进口的水平。有数据显示,印度核心制造业从中国进口的产品中,60%属于半成品和资本品被广泛用于制造成品,一半电子产品进口来自中国。

“许多中国企业在印度的公司、工厂都是亏损的,或是仅仅能保持盈亏平衡,这样的局面显然与当地政府所期待的相悖,受打压在所难免。”上述供应商说到。

他举例谈到:“早期推动大家去印度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关税,当地工厂的良率、环境、管理等方面远不如大陆工厂,所以很多订单都是在本土生产完成后运输到香港仓库,再由香港发往印度。这种模式其实是把大部分收益都留在中国,印度厂很难从中获利。”

需要指出的是,对于继续留在当地的企业来说,虽然存在一定限制,但印度仍有目前最具挖掘潜力的增量市场、最低廉的劳动力和大面积的厂房用地,投资价值颇高。因此不少在印投资多年的大厂,都在尝试通过变换生产、经营方式来改善自身处境。

改变策略:互利共赢

据Canalys发布的报告数据,2022年印度智能手机出货量降至1.52亿部,与2021年相比下降了6%。即便如此,这个数据也远好于全球市场去年的整体水平。同样是该机构的报告中指出,由于需求疲软,2022年各厂商的总出货量不足12亿部,导致全球年出货量下降12%,创十年来最低。

显而易见,上述局面形成的同时,又逢全球消费电子市场需求进入低谷期,几家品牌和供应链厂商为保持增长动力不得不重新审视在印度市场的发展策略。

有行业人士认为:“之前大家都是希望能够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结果也都看到了,并不能作为长久之计,所以想继续在印度拓展业务必须要改变观念,有钱大家一起赚,一定程度上利好当地制造业发展。在某些方面能成为利益共同体的情况下,合作才是最稳定的。”

上述企业也表示:“除掉政府层面的因素来看,印度对企业本身的吸引力还是很大的。尤其是对于已经在当地深耕多年的大厂,双方缓和肯定比‘割肉’强。我们看到已经不少企业做出让步:将能实现本地化的物料都放在当地生产,不行就通过ODM,且更加积极的培养当地技术人员等等。”

不过印度也并非适合所有企业,另有一部分企业则基于客户需求、自身市场策略等方面的考虑,将投资重心逐渐转移到越南,扎根当地的苹果、三星两大巨头订单量亦十分可观。

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在全球多家一线品牌推动下,印度、越南的热度都已经到达了高点。一方面,中资企业现阶段对印投资仍将收到FDI政策的掣肘;另一方面在苹果、三星、LG等国际巨头的牵动下,投资越南的大企业数量也越来越多,直接导致当地厂房、用地、劳工数量大幅减少,这方面的费用也快速上涨。

行业人士指出:“越南国土面积、人口数量和印度都不是一个量级,所以本身没办法形成市场需求,再加上投资成本不断增加,人口红利随时有可能消失。对手机供应链厂商来说,如果没有足够大量且明确的订单需求,或者战略性布局,现在去越南可能需要仔细斟酌了。”

责编: 邓文标
来源:爱集微 #产业链# #小米# #印度#
THE END

*此内容为集微网原创,著作权归集微网所有,爱集微,爱原创

关闭
加载

PDF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