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微网消息,2023年1 月 10日, 由Anritsu(安立)、Tektronix(泰克)联合主办的高速接口测试论坛年会隆重召开,众多处理器、存储、FPGA、IP、消费电子、汽车电子、服务器、互联网公司等高速接口产业链相关企业在睽违多时后得以再度相聚,回顾2022年业界前沿进展,共论2023年技术发展趋势。
在本次年会上,芯耀辉资深技术支持经理黄浩然先生发表主旨演讲,详细探讨了IP助力汽车SoC发展这一议题。
汽车智能化浪潮加速展开
演讲中,黄浩然首先分享了对汽车电子市场整体趋势的洞察。他指出,过去十多年来我们的生活方式经历了深刻的数字化、智能化变革,以手机为例,已从应用单一、软件固化的功能手机,发展到如今可实现软件快速迭代的智能手机,大大提升了用户体验。
在汽车领域,这一趋势同样正在展开,新一代智能汽车搭载先进传感系统、决策系统、执行系统,并运用信息通信、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新技术,具有部分或完全自动驾驶功能,汽车正从单纯的交通运输工具,逐步向智能移动空间转变。
2016到2025年是智能汽车从概念到普及的年代,在2020年,我国智能网联功能汽车在新车销售中的渗透率是48.8%,2025年有望达到75.9%,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普及。汽车电动化和智能化转型的趋势,将带来对汽车芯片的强劲需求。
随后,黄浩然细致梳理了电动化、智能化所能带来的半导体价值增量。在汽车电动化方面,纯电动汽车较传统燃油车的单车半导体价值可增加358美元,对比后者目前417美元的平均“含硅量”有大幅提高。而汽车智能化所需要的车身控制域、动力安全域、智能座舱域、自动驾驶域、网关域等相关芯片增量需求同样强劲,以典型的L2级别辅助驾驶为例,将贡献100-150美元的单车半导体价值,而到了L3级别,这一数字将激增至600美元,L4/L5级别则可进一步达到900-1200美元。
亮丽的市场前景,使汽车电子芯片,特别是自动驾驶、智能座舱芯片已成为本土厂商角逐的主战场,黄浩然援引分析机构数据,预计到2026年全球自动驾驶市场规模将达687亿美元,CAGR达到25.4%,智能座舱市场规模会达到440亿美元,CAGR约为11.3%,中国市场增速则有望超越这一水平。
黄浩然还谈到,智能汽车供应链存在很多细分市场,带来了新的机遇,比如平显(HUD)、域控制器、自动驾驶等,也被期待成为本土企业“弯道超车”的领域。不过本土厂商在崛起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传统汽车芯片厂商和新兴消费芯片巨头的竞争,前者的优势是车规级芯片设计制造经验丰富,而消费芯片厂商则具备极强研发能力,服务体系完备。
面对这样的产业格局,芯耀辉秉持助力新兴厂商抓住发展机遇的初心使命,旨在发挥其立足本土、并深刻理解市场和应用需求的优势,与国内主机厂联合开发,实现产品成本和性能上的优异表现。
汽车智能化驱动汽车芯片SoC化
伴随方兴未艾的汽车电动化、智能化浪潮,汽车电子架构也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在2020年,整车方案中较多采用的还是分布式架构,也就是一个ECU控制一个功能。而到了2025年,将可以看到更多域集中式的架构,即多个ECU合并成“域”(Domain),包含动力域、底盘域、座舱域、自动驾驶域和车身域,会通过域控制器来控制多个功能。进一步展望到2030-2035年,届时会进一步集中化,形成中央计算式的架构。整体趋势将是ECU的数量不断减少,控制和计算不断的中心化。与此同时,未来智能网联汽车将实现本地和云的协同化,每一辆车都是一个流动的数据终端,时时刻刻都在进行本地和远程的协同运算和控制,实现车与车之间、车与各种基础设施之间的实时通信。黄浩然进一步指出,这些系统及架构的转变将推动汽车芯片SoC化的需求及发展。
从智能座舱SoC芯片及自动驾驶SoC芯片两大热门领域看,无论是国际或是本土的知名SoC厂商,近年来均已进行积极布局。在智能座舱SoC芯片领域,以高通为例,从早期的骁龙820AP到8155P、8295P,其智能座舱芯片制程实现了14纳米到5纳米的跨越,CPU\GPU性能倍增,从8155P开始,用于AI加速的NPU单元也引入SoC,最新的8295P 其NPU提供高达30TOPS算力,较8155P增加了7倍以上,极大提升了智能化程度和用户体验,也勾勒出智能座舱芯片的主要发展方向。
而在自动驾驶芯片领域,则呈现出算力为王的趋势,国际级的大厂包括英伟达和高通,在芯片算力上进行了积极提升,主流产品单芯片算力普遍达到200TOPS以上,能效比在3以上,制程也进入16纳米及以下线宽。此外,支持多种传感器输入、提供完整开放的解决方案、符合功能安全认证等对自动驾驶芯片的要求,亦成为产品间竞争的重要价值维度,且增加了芯片及系统设计复杂度和难度。
总体而言,汽车电子芯片和系统设计已变得日益复杂。其中,接口IP又堪称最复杂的部分,以自动驾驶芯片为例,常见的如LDDR、PCIe、HDMI、USB接口等虽然参数配置与消费级产品接近,但由于技术要求更加成熟、可靠性更高、稳定性更强、测试更完善,所以其规格会较主流手机产品晚上一代。同时,产品在上市前需要通过复杂的测试过程,使得车规产品开发周期远大于消费级产品。
黄浩然指出,随着汽车的发展,汽车电子传统总线技术性能出现瓶颈,消费电子领域成熟技术已逐渐迁移至汽车应用,如车载以太网的兴起,结合IEEE提出的TSN(时间敏感网络)标准,以精准的时间同步限制传输延迟,可支持各种基于音视频的媒体的应用。目前,车载以太网带宽性能已迈向25Gbps,而LVDS、MIDI、PCIe、USB等接口技术也正加速渗透,可以看到整体趋势是带宽越来越高,功能越来越复杂,迭代也越来越快,需求日益多元化。
芯耀辉助力车规芯片跨越多重挑战
黄浩然着重谈到,车规IP可靠性、功能安全性要求迥异于消费电子IP。在可靠性要求方面,消费级产品的设计使用寿命一般是2至3年,期间失效率一般要求300ppm,而汽车电子产品的要求则达到1ppm,产品设计使用寿命要达到至少10年以上,一般是15年以上,且在环境温度的容限上差异也很明显。关于可靠性的要求,AEC组织有很多不同的标准,其中AEC-Q100是车规芯片IP业界广泛采用的可靠性认证标准,其规定了一系列严格的测试要求,涵盖各种可靠性测试,例如HTOL和ELFR,对开发商带来从电路设计到流片测试的巨大成本。
而车规IP的可靠性要求相较于消费类IP在工作温度、耐久性和可靠度上的差异会带来大量的、额外的复杂工作,以Mission Profile为例,不同的Tier 1 厂商对于Mission Profile的定义不尽相同,作为IP厂商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芯耀辉从产品定义阶段就会与客户和代工厂进行合作,共同定义切合实际应用场景的Mission Profile,并结合车规的工艺和车规相关的设计数据进行严格的仿真验证。
除了可靠性要求,功能安全认证也是一个影响车规芯片开发周期与成本的重要环节。ISO-26262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对汽车功能安全定义的国际标准,分为QM,A、B、C、D五个安全等级,每一级别的SPFM和LFM逐级提高,带来更低的随机硬件故障率。
相比消费级IP产品的安全机制一般是通过相关协议的覆盖,ISO-26262标准要求车规级IP产品除了协议的安全机制外,在电路层面也需要具备安全机制以检测和恢复随机故障影响,由此带来电路设计和分析仿真的大量额外资源投入。此外,消费级产品几乎无需涉及的DFMEA、FMEDA、Safety Manual,以及第三方权威机构的评估报告或认证证书,在车规级产品上成为符合功能安全要求必备的要素。
车规产品对可靠性及功能安全性的设计要求,如AEC-Q100和ISO26262等严格的汽车电子元器件认证标准,大幅增加了本土芯片厂商打入车规市场的难度,也加大了厂商投入的成本。通过采用符合车规可靠性及功能安全性要求的IP,可以隐去中间巨量的繁琐过程和时间开销,用户可以从IP供应商处获得 safety package,包含DFMEA、FMEDA、Safety Manual和认证证书等,大幅加速车规芯片的开发进程。
总体来看,车规级SoC设计挑战包括:可控制质量和可溯源的QMS体系;行业标准要求的可靠性设计AEC-Q100;功能安全性设计ISO-26262;各个流程环节的审查报告、签核交附件和第三方权威机构评估报告或认证证书等。
芯耀辉作为本土IP厂商,通过优异的IP解决方案,可以协助用户减少产品设计测试中繁琐过程、降低资源开销、节约研发成本、加速车规芯片开发过程和产品上市时间(TTM),助力汽车电子SoC芯片设计跨越三重挑战。
针对严格的车规级产品设计PPA、稳定性、可靠性、互操作性、协议兼容性要求的挑战,芯耀辉采用业界最成熟的验证方法学和IP架构,专注IP质量和完整的解决方案,依靠完整的设计和验证平台,专业的技术支持团队,提供优异的车规级IP产品。
针对复杂的车规级设计要求的挑战,如业界标准:AEC-Q100、ISO26262、IATF 16949,芯耀辉可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符合车规工作温度、耐用性、可靠度要求的设计和验证,符合车规标准的保护和冗余设计方案,且设计流程符合严格的质量管理要求。
而针对用户集成和实现的挑战,如:子系统集成、高速接口系统级SI/PI设计、第三方车规审查和评估,芯耀辉可提供车规IP子系统集成、车规SoC系统设计、性能分析和芯片调试等服务,助力用户开发符合车规测试及认证要求的产品。
展望未来,黄浩然表示,车规级接口IP是汽车电子SoC设计的重要基石,芯耀辉完整的车规级接口IP解决方案持续赋能国产自主车规SoC芯片发展,推动中国汽车电子产业的自主可控。(校对/萨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