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 收藏

  • 点赞

  • 评论

  • 微信扫一扫分享

一周数据看点:今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恐低于12亿部、亚洲供应链百强总市值年减31%…

来源:爱集微

#智能手机#

#供应链#

#数据#

02-04 14:50

本周调研、数据报告看点一览(1.30~2.4)

1、集微:2023年全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预估将低于12亿部

2、今年手机和PC市场出货量将下降4.4%,PC下滑最剧

3、2022年亚洲供应链百强:总市值大减31%,中国大陆入选最多

4、中国半导体领域科研论文数量持续保持全球第一

5、1月韩国半导体出口大降44.5%,连续5个月同比缩水

6、美资企业晶圆制造产能有56%位于海外

7、光通讯设备行业持续增长,2027年市场规模将达170亿美元

8、面板厂Q1稼动率恢复慢于预期

9、新一代光刻技术专利竞争,台积电遥遥领先三星电子

1、集微:2023年全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预估将低于12亿部

很显然2023年依然显得尤不平静。当然,虽然说目前终端依然会有少量的订单下来,但是很显然不乐观的形势至少已蔓延至2023年第一季度了。对于这一点从大厂们释放的信息中便足以看出。

另外,熟悉手机产业链的人士也均了解,手机从零部件的采购到完成整部机型的量产均需要一定的时间,按照时间来推算,电子元器件方面,三星都是在现在这个时间段,配备全年的量。

因此这也就意味着三星2023年的出货规划基本已敲定。早前,据The Elec报道,三星计划2023年生产2.9068亿台智能手机,相比今年原目标的3.342亿台减少了约13%。

同时,三星2023年的目标出货量约为2.7亿台,略微高于三星认为2022年最终出货量的2.6亿部。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

不过,有人不免好奇,除了三星以外,TOP级别的手机品牌厂商2023年的出货目标情况又如何呢?集微网从供应链处获悉,其实,去年各大手机终端2023年的出货目标早已敲定,只是今年一直在调整。

据悉,2023年苹果的出货目标约为2.4亿部,小米、OPPO、荣耀、vivo的出货目标分别为1.4亿部、1.4亿部、5900万部和9000万部。而从预测的数据上看,2023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更是低于12亿部。换句话来说,2023年仍是颇为艰难的一年,而在手机供应链端内卷程度也将更甚。

首先大盘的需求不振,必将进一步加剧市场竞争,另外手机上游供应商在价格、存货均面临着较大压力,因此,若没有外部因素驱动消费,那么2023年手机市场很难有大的转机。

2、机构:今年手机和PC市场出货量将下降4.4%,PC下滑最剧

集微网消息,近日,国际市场研究机构Gartner更新了《个人电脑、平板电脑和手机预测分析报告》,指出这些领域的出货量将在2023年连续第二年下降,手机出货量将降至十年低点。报告预计,2023年的设备市场的总出货量为17.4亿台,年降4.4%,而上一次预计将下降2.0%。

从细分市场来看,Gartner预计,台式机和笔记本电脑市场将下降得最快。PC方面将较上一年减少1480万台至2.67亿台,预期下降6.8%。平板电脑的销量仍然保持在1.32亿台,下降6.4%。手机,销量将较上一年减少5750万部至13.39亿部,下降4.0%。智能手机,销量减少5450万部至12.3亿部,下降4.0%。

报告评价,这出货量接近2009年的水平,而市场颓势可能要持续到今年下半年,PC库存水平将在2022年显著上升后恢复正常。具体来说,通胀压力和货币贬值将导致2023年全球商业个人电脑平均销售价格同比增长4%;到2023年底,在经济低迷和生活成本上升的情况下,消费者将把手机更换周期延长6至9个月。

由于经济衰退环境下的支出减少,消费者和企业需求依然疲软。Gartner研究总监Ranjit Atwal在接受采访时解释,疫情导致了设备市场根本性的变化,在家工作的人觉得没有必要经常更换手机等设备。

在智能手机和PC方面,需求最初在疫情期间上升趋势,但在去年年中开始减弱。全球利率和生活成本的上升抑制了对智能手机的需求,打击了从三星到苹果等公司。

Gartner表示,预计全年经济前景不那么悲观,以及消费者和企业支出最终增加,设备市场的下滑将在2023年放缓。

3、2022年亚洲供应链百强:总市值大减31%,中国大陆入选最多

集微网消息,研调机构DIGITIMES研究中心1月初公布2022年亚洲电子产业供应链市值20强企业调查,1日则公布了百强企业市值调查,此排行榜整体市值达3.3万亿美元,较2021年底的4.8万亿衰退30.9%。企业市值动辄双位数字的市值衰退幅度,反映出2022年动荡不安的严酷市场环境。

在2022年亚洲电子产业供应链市值百强企业调查中,约90%的企业2022年终市值低于2021年,百强企业加总市值3.3万亿美元,较2021年的4.8万亿美元减少31%。

报告显示,受到景气冲击影响,2022年百强企业总市值为2022万亿美元,较3年大减2021%, 亚洲供应链市值最高企业由台积电蝉联,为9.4亿美元,不过一年内蒸发市值近5亿美元。

DIGITIMES发布新闻稿指出,2022年享受疫情红利的科技产业市值衰退幅度较汽车产业大,而营收与手机高度相关的厂商,无论是应用处理器、图像传感器、产品组装等,市值下滑更为显著。值得注意的是,能源相关领域,无论是储能、太阳光电、电动车动力电池、功率元件等厂商,市值表现相对抗跌,反映当前能源价格高涨,节能与减碳技术渐受市场重视。

以产业来看,半导体产业入榜28家最多,其次为汽车制造21家。终端产品中,消费电子有6家、信息产品10家、电机产品11家。零组件类中的电子元件、电机组件各10家。

以国家来看,中国大陆企业进入市值百强的家数最多,但加总市值共减少39.4%,为市值衰退最多的国家。中国大陆在百强榜单中波动也大,有15家自2021年榜单跌出百大之外,另有8家新进榜。2022年日本有26家上榜企业,在各产业中的多个子领域,均有市值最高的企业。韩国入榜8家企业全数来自重要财团,有5家企业来自电动车相关领域。中国台湾企业有6家入榜,半导体业即占4家。

调查显示,亚洲供应链市值最高的企业由台积电蝉联,达到3784.5亿美元,但台积电同时也是市值衰退最多的企业,与2021年底市值为5762.5亿美元相较,1年内减少近2000亿美元。

台积电市值跌破4000亿美元大关,虽然较2021年下滑34%,依旧保住市值百大冠军宝座。 三星电子、丰田汽车、宁德时代、Sony、Keyence、比亚迪、乐金新能源、美的电器和日立则位列二至十名。

“虽然市值下滑幅度不小,百大市值排名的前20名和2022年比较起来变动并不明显,反映出这些公司在其所属领域的龙头地位稳固。”DIGITIMES Research分析师罗惠隆表示。

市值百大企业中,只有10家的市值未见衰退,反而逆势上扬。

4、机构:中国半导体领域科研论文数量持续保持全球第一

集微网消息,据韩媒报道,韩国科学技术情报院(KISTI)日前发布《从学术论文数据看全球半导体技术霸权竞争》的报告。对2000-2021年全球发表的半导体相关论文1926890篇进行了主要国家研究能力分析。

从论文总数来看,2000-2010年美国发表论文最多。然而,自2011年以来,中国已经超越美国跃居榜首,其后中国科研论文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持续增长,在过去五年(2016-2021 年)中被引用前 10% 的论文数量比较中也已经排名第一。2010-2021年,中国发表半导体相关论文533811篇,占总数的30.2%。美国以351070排名第二,韩国以133880排名第五。

报告分析称,中国在纳米粒子、有机半导体、光触媒等方面的研究已经超越美国,在纳米机电系统、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等有机半导体材料及应用领域紧追美国。

总体而言,韩国的研究规模和水平都在增长,但质的增长有些欠缺。特别是,显示特定研究领域的活跃度和影响力的“优势研究领域”的研究课题数量低于领先国家。从2016年到2021年,韩国在其优势研究领域的研究课题只有10个,落后于美国的51个、英国的43个和德国的41个。

5、1月韩国半导体出口大降44.5%,连续5个月同比缩水

集微网消息,据韩联社报道,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1日发布的韩国1月进出口数据报告,显示韩国1月出口同比减少16.6%,进口同比减少2.6%,创单月最大逆差纪录。

半导体是韩国出口额最大的产品,1月韩国半导体出口仅为60亿美元,其中DRAM、NAND闪存等存储芯片价格下滑和需求低迷,导致半导体出口额同期(108亿美元)相比骤减44.5%。半导体出口已经连续5个月同比缩水,且跌幅比上个月的27.8%更大。

6、美资企业晶圆制造产能有56%位于海外

集微网消息,据研究机构Knometa发布的数据,美国IC制造企业有56%的产能位于其海外晶圆厂。

该机构称,截至2022年底,美国公司的晶圆制造能力为每月460万片约当200毫米晶圆,其中位于美国本土的晶圆厂产出200万片,海外晶圆厂有260万片,在各主要生产国中是仅有的海外产能超越本土产能的国家。

Knometa数据显示,美国公司最大的离岸产能集聚区为新加坡(占总量的22%),其次是中国台湾地区(12%)、日本(10%)、德国(4%)、爱尔兰(3%)和以色列(2%) 。

从业主看,美光拥有最多的离岸产能,占月产能260万片晶圆的65%。格芯紧随其后,份额为14%,其次是英特尔,份额为9%,德州仪器份额为5%。

过去几年,美国公司宣布了几个在本土的大型晶圆厂建设项目,包括英特尔位于亚利桑那州钱德勒的Fabs 52和62、位于俄亥俄州新奥尔巴尼的Fab 27;德州仪器位于德克萨斯州谢尔曼的Fabs SM1和SM2;美光位于爱达荷州博伊西的工厂;而在最近,Analog Devices也宣布计划将其位于俄勒冈州比弗顿的晶圆厂产能提高一倍。

7、光通讯设备行业持续增长,2027年市场规模将达170亿美元

对于今年行业走势,Dell"Oro认为,光传输设备市场将持续增长,多数光学设备商累积订单均创新高,预计随着行情改善,今年大部分累积订单有望逐步转为营收,但需求面仍具有不确定性,市场预估北美、欧洲经济衰退可能性很高,进而影响需求。

Dell"Oro副总裁Jimmy Yu表示,预计光传输设备产业初期年增长率会有波动,随后将进入稳定的3%增长期,五年内累积市场营收将达810亿美元。

另外,随着高密度分波多工器(DWDM)渗透率提升,未来五年Metro WDM增长率将会逐步下滑,但DWDM市场将持续增长,预计长期DWDM年复合增长率将达5%。

8、面板厂Q1稼动率恢复慢于预期

集微网消息 根据DSCC最新更新的 Quarterly All Display Fab Utilization Report中,看到自22年第二季度开始的面板厂产能利用率的放缓已经见底,但2023年上半年的恢复速度比DSCC之前得到的反馈要更慢。

在新冠疫情影响以及需求激增的推动下,在2021年中国的产能利用率特别高。在经历了21年第四季度的放缓后,22年第一季度的全球平均产能利用率增加到87%,而宏观经济和地缘政治的冲击导致需求暴跌。22年第二季度下降了6%,第三季度又下降了15%,也是自2008-2009年金融危机以来的最低点,产能利用率在22年第四季度略微恢复到67%,并且DSCC预计第一季度的利用率将稳定在这个水位,然后在23年第二季度呈现出小幅恢复。

市场衰退对于每家面板厂都非常痛苦,而友达和夏普尤为痛苦,这两家公司都在22年第三季度将利用率降至50%以下,而这两家公司的恢复速度都很慢。友达光电在第三季度报告称其每平方米平均售价(ASP)与第二季度相比只下降了3%,这比液晶电视面板16%的跌幅要好得多,因此虽然在降低稼动率上面非常痛苦但是友达似乎决定坚守价格底线而不是争夺低于成本的销售。

与友达和夏普不同的是,惠科从短暂的经济放缓中迅速恢复过来,第四季度的平均利用率达到83%,远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68%,由于惠科在IPO的进展中,展现良好的运作是基本条件,2022年基本上所有面板厂面临亏损已成事实,对于惠科来说2023年开端开始从竞争对手那里获得份额尤为重要。

受国际经济衰退、俄乌战争等大环境影响,2022年全球面板出货面积和出货量双双下滑。根据CINNO Research统计数据显示,预计2022年全球整体面板出货面积同比下降7%,出货量同比下降超过8%,叠加面板价格大幅下降的影响,预计2022年全球面板企业产值同比下滑23%。

受面板量价齐跌的影响,面板厂商的业绩也不及预期。截至2月1日,国内外已有十家主要的面板厂商预告了2022年的业绩,包括京东方、TCL科技、深天马A、维信诺、龙腾光电、和辉光电、华映科技、彩虹股份、三星显示SDC、LG Display等。其中,除了SDC逆势增长之外,其他面板公司基本都遭遇了营收或利润的下滑,并且有一半的公司陷入亏损。

群智咨询(Sigmaintell)总经理李亚琴表示,面板厂商从2022年第二季度开始逐渐下修稼动率,目前稼动率已在七成以内。在正常的淡旺季中,2023年下半年将是一个需求的企稳阶段。

展望2023年,消费电子终端需求仍难以出现明显的复苏,面板供过于求的挑战依然存在。CINNO Research预测,2023年全球面板出货量将保持小幅下降趋势,但各应用产品大尺寸化的趋势将带动面板出货面积在2023年同比增长3%左右。同时考虑各应用别产品高分辨率、高刷新率、AMOLED、Mini-LED等中高端产品渗透率的增长,预计2023年全球面板产值将与2022年相当,不会出现大幅下滑。

9、机构:新一代光刻技术专利竞争,台积电遥遥领先三星电子

集微网消息,据外媒报道,研究机构TechInsights日前梳理了各大企业在EUV、纳米压印等新一代光刻技术领域专利持有情况,对象包括ASML、台积电、三星电子、卡尔蔡司等主要玩家。

TechInsights发现,主要企业EUV光刻专利数量为1114件,其中蔡司(353例)和ASML(345例)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台积电在晶圆代工界排名第一,也拥有279项专利,三星电子为137项,是其主要竞争对手台积电的一半。

NIL(纳米压印)方面,佳能拥有的NIL光刻技术专利数量为913件,台积电和三星电子分别拥有145项和70项专利。

DSA(引导自组装)方面,三星电子拥有68项专利,领先于台积电的24项专利。

TechInsights表示,“台积电是领先的先进光刻技术研发代工厂,在EUV上投入最多,但在NIL和DSA上也非常重视。”

与此同时,北美的主要半导体公司如英特尔、IBM、格芯,专利持有量均在前10名之外,而中国科学院积极投入EUV相关技术开发,显示EUV/NIL/DSA专利数量直到最近一直在持续增加。

(校对/李梅)

责编: 李梅

王云朗

作者

微信:

邮箱:

作者简介

读了这篇文章的人还读了...

关闭
加载

PDF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