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 收藏

  • 点赞

  • 评论

  • 微信扫一扫分享

南京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建设实施方案:打造产业集聚发展高地

来源:爱集微

#人工智能#

#南京#

#政策#

01-16 14:55

集微网消息,2022年12月12日,《南京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建设实施方案》印发,提出到2025年,南京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创新政策持续落地,产业规模稳步扩增,示范应用加速推广,产业生态逐步完善,开放合作不断深化,“五个高地”建设行动成效凸显,为全国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构建新范式。

打造产业集聚发展高地。高标准打造5个人工智能产业园区,争创1—2个省级以上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培育100家人工智能重点企业,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达到30家,全市人工智能核心产业收入超过500亿元。

打造政策探索策源高地。探索包容审慎、先行先试、创新前沿的人工智能新政策体系,建立人工智能产业创新任务揭榜挂帅竞赛制度,完善人工智能创新产品应用推广体系,发展可信人工智能生态,形成有利于人工智能创新应用的政策环境。

打造技术创新引领高地。在宁高校人工智能学院和学科建设迈上新台阶,引进培养一批高层次战略科学家和领军人才,实现10个以上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打造20个省级以上技术创新和产业公共服务平台。

打造场景应用示范高地。围绕电力、石化、钢铁、汽车、建材、服装6大行业和制造、能源、文旅、消费、教育、卫生6大领域,打造100个可复制、可推广的标杆型示范应用场景,形成一批优秀创新产品和解决方案。

打造产业开放合作高地。推动国际国内、长三角一体化和南京都市圈开放合作,高水平举办全国一流的人工智能品牌活动,打造1—2个人工智能国际合作交流平台,共建10个以上人工智能国际合作项目。

其中,“重点任务”包括了:

探索制定人工智能试验性政策。探索开展人工智能领域监管政策、伦理道德、保障保险的研究,参与国家人工智能领域有关资质、数据、安全等新规则体系制定,对部分场景人工智能技术试验性应用原则上允许先行先试,营造有利于人工智能创新创业的良好发展环境。对人工智能领域领军企业实行“一企一试”政策,精准服务企业试验性需求,激发企业内生发展动力。探索制定人工智能技术竞赛管理办法,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加速各行业应用创新及成果转化。实施人工智能知识产权加速孵化计划,加强关键核心技术专利布局,形成一批具有国内外领先水平的自主知识产权成果。

完善人工智能创新产品推广机制。依托南京市创新产品推广办公室,开展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发布和创新产品推广工作,为人工智能企业的创新技术产品提供从“0”到“1”的市场机遇。组织开展人工智能创新产品供需对接、路演推介、竞赛等活动,组织引导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帮助人工智能创新产品扩大社会影响力,加快人工智能创新产品产业化。开展人工智能重大创新产品应用示范工程,提高产品成熟度和可靠性。遴选一批人工智能优秀创新产品,重点进行示范推广。

建立人工智能“揭榜挂帅”评选体系。依托重点企业和科研机构提供应用场景、服务平台、数据资源等方面支持,鼓励开展训练验证和功能性能比拼。探索规范有序的场景分类促进机制,建立涉及场景征集、审核、发布、对接等全流程管理工作流程,分期分批推出南京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场景示范项目“揭榜挂帅”清单,分行业应用领域部署不同场景赛道,鼓励国内外有关领域企事业单位共同参与。

建设一批创新平台载体。依托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在宁高校和行业龙头企业,支持建设一批人工智能企业技术中心、公共技术平台等创新载体。支持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主体搭建行业公共服务平台和对接交流平台,加深横向纵向产业链交流合作。深化基于新产品研发、标准研制、试验验证、应用推广的产业链创新合作,支持建设人工智能对接交流平台、知识产权服务平台、技术测评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联合国家级机构设立南京人工智能应用促进中心与应用创新基地,探索与人工智能领域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共建地方场景化试验验证环境,支持企业在公共服务平台上使用人工智能专业服务。

培育一批智能场景和人工智能精准赋能标杆。发挥在宁高校创新资源和产业基础优势,推进国内外有关领域“链主”企业、独角兽企业、创新型企业共同参与场景建设。围绕制造、能源、文旅、消费、教育、卫生6大领域,深挖场景资源潜力,打造一批优质标杆智能场景。制造领域优先探索工业大脑、机器人协助制造、机器视觉工业检测、设备互联管理等智能场景。能源领域积极探索智能电厂、智能电网、综合能源等智能场景。

加快基础理论研究。支持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在宁高校人工智能学院和有关学科建设,开展类脑计算、群体智能、通用人工智能、可解释学习认知、量子智能计算等前沿基础理论研究,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为人工智能有关技术攻关和产业化提供强有力支撑。

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围绕类脑计算芯片与系统、智能自主无人系统、自主机器学习、混合现实与人机交互、人工智能科学计算、超大规模算法模型等领域,持续推动人工智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在宁高校、科研机构和重点企业研发面向云端训练和终端执行的人工智能开发框架、算法库、工具集等,鼓励开发面向人工智能的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关键基础软件,夯实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基础。

加速人工智能赋能未来产业领域创新。重点聚焦第三代半导体、基因与细胞、元宇宙、未来网络与先进通信、储能与氢能等赛道,支持设立人工智能赋能未来产业创新重大专项,构建企业出题、政府立题、全球创新资源协同破题的常态化攻关模式,协同推动未来产业发展。

优化产业集群布局。支持中国(南京)智谷重点发展智慧城市、人工智能芯片和智能软件产业,麒麟科创园重点发展智算产业,软件谷重点发展人工智能基础软件,打造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核心区。支持江北新区围绕钢铁、石化、汽车等行业应用,建设人工智能创新应用示范区。支持生态科技岛围绕智慧城市、无人驾驶等领域,建设人工智能创新应用示范岛。围绕芯片、智能软件、开源生态、能源、无人设备、自动驾驶、集成电路等产业领域,制定产业集群培育方案,组织开展产业集群竞赛活动。

培育人工智能企业梯队。建立人工智能重点企业资源池,强化一对一精准服务,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全国百强企业。加大人工智能中小企业培育力度,遴选一批高成长性企业进入“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库,加强对拟上市企业的培育,持续优化创新型企业梯队培育方法。

推进人工智能精准赋能中小企业。制定专项扶持政策,支持大型企业将优质中小企业纳入产业链和供应链体系,鼓励骨干龙头企业开展“人工智能赋能中小企业数字计划”,支持中小企业参与“人工智能精准赋能中小企业对接活动”。聚焦人工智能赋能行业需求和落地场景组织专题培训,做好企业人工智能技术、产品与服务宣贯及推广,帮扶入选《人工智能精准赋能中小企业对接活动重点对接案例集》。支持大中小企业合作开展人工智能创新创业大赛、人工智能产业创新任务“揭榜挂帅”等,增强中小微企业创新内生动能。(校对/韩秀荣)

责编: 韩秀荣

姜羽桐

作者

微信:

邮箱:jiangrt@ijiwei.com

作者简介

少年优遊人間

读了这篇文章的人还读了...

关闭
加载

PDF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