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手机市场的现在与未来:出海八年,中国企业走到岔路口

来源:爱集微 #产业链#
2.3w

集微网消息 数年深耕,国内手机品牌真正意义上做到了打开印度市场。

回望过去几年,首先是以小米、OPPO、vivo为代表的终端厂商份额实现快速增长。Canalys数据显示,小米在2022年第二季度继续保持了印度市场出货量冠军的位置,紧随其后的依次是三星、realme、vivo和OPPO。前五席位,国内品牌占其四。

不仅如此,在终端品牌集体推动下,多家国内零部件、组装厂纷纷在印投资建厂,完善了当地供应链配套。可以说,是中国产业链彻底拉动了印度智能手机产业发展速度。

然而正当国内企业准备大展拳脚时,事态发展急转直下。过去短短两个多月内,小米、OPPO、vivo三家大厂相继遭到印度执法部门的“狙击”。

1.现在:政策引发的问题缠身

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事发突然,但桩桩件件与国际形势、当地政策、市场环境的长期以来变化都有关联。

“事实上从去年12月开始到现在,有大概2万家中国企业陆续收到印度当地的ROC(注册部)通报,需要配合该部门提交所有公司的信息和文档。”从事海外投资咨询的第三方机构际连企业服务(深圳)有限公司负责人万君告诉集微网。

据其透露:“继2020年FDI政策,今年5月份印度又出台最新政策,只要是中国国籍人士,在印度任何企业担任董事都需要在内政部(MHA)做安全检查,目前该政策具体流程还没有公布,不过已经从6月开始正式实行。考虑到FDI审批从2020到今年6月份从370多个申请中只批准了80多家,印度政府很明显在缩小来自中国的投资。”

综上,造成企业有此遭遇最直接的原因之一就是当地政策及法规的变化。

万君表示:“首先由于印度税务和法务的复杂性,建议一定要找专业的财务和法务,让公司遵纪守法,印度法律是非常严格的,中国品牌在印度一定要找专业的财务为其规划财务以及法务。中资企业在国内初创期的野蛮生长法不适用于国外,包括印度;作为外资企业,去到任何国家都需要合法合规。”

“我们际连帮很多客户做过合规服务,非常清楚中资企业在印度的问题以及改善方法。从我们接触过的案例来看,大多数都是合规问题没有受到国内母公司的重视或者是不懂而造成的。”

一名熟悉印度投资及企业经营的行业人士也告诉集微网,印度政府对税收、法务合规尤为重视,追溯时长与我国法律不同,通常会追溯到过去6年。此外,印度政府是采取的司法实践仍是“事前相信企业,不对企业做过多限制,事后执法部门会强化检查,对违法违规行为从重处罚”。

“印度政府有强大的情报机构(DRI/DGGI/CBDT/CBIT),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来识别及监视高风险案件,并依法采取突击搜查行动。为了尽量避免不必要的麻烦,确保企业能正常经营,在印度投资的中资企业要加倍重视这方面,一旦被印度税务部门‘缠上’可能就会是个长期问题。”

谈到小米、vivo、OPPO遭到印度执法部门调查时,某家在印投资的零部件厂商还指出:“我们知道印度是一个联邦制、多民族、多宗教的民主国家,因为是政党轮流主政,所以当地政策复杂多变,各邦法律也存在明显差异。并且印度的法律制度边界模糊,不同执法部门也会有不同的理解,而这些导致执法部门,往往会朝着利己的方向进行解读。”

“印度有全世界最多的顾问公司,国内企业应该要善用这些公司,尽管他们所做的大部分工作企业自己都可以做,但交由第三方处理可以省下不少麻烦。”该厂商谈到。

对方认为:“由于中印、中美关系敏感且复杂多变,目前印度国内仍有部分极端的对华思想存在,再加上一些国家的刻意挑拨,导致印度政府内部分官员对于中资企业形成了较大的偏见,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中资企业在印度经营带来困扰。”

2.印度制造的AB

除开上述提到几项宏观环境带来的影响,几家国内品牌在印度的发展遭当地政府掣肘,也从市场、产业本身的角度,引发了笔者关于“印度制造”的一些思考。

2014年,莫迪上台后提出了“印度制造”战略,意在通过大规模引进外资企业,快速推动当地制造业发展,为本国创造更高的就业率和GDP增长。包括政府之后通过不断抬高关税、加大在当地投资建厂的补贴力度等手段,同样是为了拉动本地制造业。

然而经过数年努力,实际情况却并没有如其预想的方向发展。

据此前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在5月31日的例行记者会上的发言,中方主管部门数据,2021年中印双边贸易额为1256.6亿美元,仍是印度第一大贸易伙伴,且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

另外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此前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印度核心制造业从中国进口的产品中,60%属于半成品和资本品被广泛用于制造成品,一般电子产品进口来自中国。即便是原料药这类关键产业,2/3的原料进口也来自于中国,在当地电信产业中,中国厂商也占据1/4的份额。

显而易见,这样被外资企业占领市场,印度本土企业份额持续缩减,多类电子产品及零部件仍高度依赖进口的局面不是莫迪想要的。

那么为了强调制造业的本土化,在一定程度上扼制中国品牌在印度的发展壮大,同时为本地企业创造更多机会,对当地政府来说或许就是必要的。

与之相反的是,万君表达了自己相对乐观的看法:“如OPPO、VIVO和小米这几家手机巨头,在印度市场是非常受欢迎的手机品牌,给当地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印度政府不可能不考虑到这点,加上MODI政府的目标是成为下一个全球电子制造中心并且2021年推出4000多亿卢币相当于400多亿RMB的补贴政策,制造业的所得税也降到15%,要达到这个目标,印度不可能绕开中资企业。所以近期一系列针对中企的动作和很不友好的政策信号,很大可能后续会进行调整,否则印度将流失更多的外资,与MODI政府的目标背道而驰,按照逻辑不应该再出现。”

不过她也强调:“当然还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政治层面的交涉,可能这个因素占据更大主导地位。其他中资企业为了避免被针对性调查,可以考虑在公司架构上解决,尽量规避中资属性。最重要的一点是确保公司合法合规,千万不能为了节省开支而因小失大。如果担心公司存在合法合规问题,可以找专业的财务和法务顾问咨询,能更有效防范和规避经营管理风险。”

不可否认,中国手机产业链继续在印度发展将面临多个层面的限制,曾经令企业极度憧憬的巨大的市场,如今变得诱人又危险。已经在当地站稳脚跟的企业该如何决定去留?观望中的企业来说还是否有投资价值?

3.未来:应创造更多可能性

长期来看,印度智能手机市场仍有非常大的潜力。

一方面是印度有足够大的下沉市场空间和用户体量,智能手机渗透率不及50%,另一方面则是得益于印度互联网、电商等行业的快速发展,将催生更多民众对智能手机的需求。

某家在印度深耕多年的国内品牌厂商表示:“对比中国智能手机发展过程,从被国际品牌垄断到实现国产逆袭花了超过十年时间,眼下印度智能机也在经历从有到多的第二消费时代,意味着印度至少在未来10年仍是全球智能手机品牌的核心战略市场。”

不过,远景再美好也只是基于已知条件的设想。

由于外界环境复杂多变,印度制造曾被反复强调的成本优势也已经渐渐不再。有供应链厂商告诉集微网:“因为客户一直希望我们去印度,所以我们也反复评估印度制造的价值,通过评估我们发现当地制造其实杂项成本很高,甚至可能比在中国制造要贵。”

如果前文提到的各项风险反复冲击企业,再加之成本上涨,那么已去和想去的企业来说,都更应该考虑深耕印度市场的必要性。

上述厂商还告诉集微网:“对观望中的企业来说事情还算简单,因为这两年太多中国企业在印度经营遇到麻烦,所以大家都更加谨慎和小心,意愿强烈的厂商变得慎之又慎,意愿不强的厂商可能就直接打消这个念头。”

“但对像小米、OPPO这些企业来说,处境确实不理想,印度市场太大了,扎根太深的厂商想全面撤离或转移很难,这无异于壮士断腕。”

以小米为例,随着国内市场的增长空间愈发狭隘,小米也在尽可能的提升海外市场收入,寻求新的业绩增长点。据其2021年财报显示,小米当期境外市场收入人民币1636亿元,同比增长33.7%,占总收入的49.8%;印度作为其海外业务的绝对主力,对小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如果不能一刀切,那么能否将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

例如:将印度市场的资源适当分散至其他的新兴市场。包括东南亚、拉丁美洲等地,逐渐减少在印度市场的投入,更深地挖掘其他海外国家用户。

根据IMF数据,2020年北非、南亚地区人均GDP普遍在2,000~10,000美元之间,而东南亚、拉丁美洲人均GDP水平更高。更高的GDP水平意味着消费能力有明显提升,手机品牌则有更多机会拉高产品均价,从而实现出货整体价位段结构的改善,也能分散印度市场的风险。

事实上,印度市场最畅销的手机几乎都主打性价比这个卖点,因此,终端品牌想提升产品整体的单价水平颇具难度。

不仅如此,Canalys在一份关于今年印度手机市场的调查报告中指出:“2022年,厂商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维持手机价格亲民。原因是由于印度油价正处于历史新高,批发价格指数通胀率仍高居不下,2022年3月达到14.6%。外汇汇率的波动和由通货膨胀导致的高额运营成本会对厂商维持盈利造成进一步的压力。”印度制造成本上涨,这一点与集微网从供应链厂商处了解到的情况相符。

又如:将汽车、IoT等产品规模尽可能做大,削弱企业对手机业务的依赖性。

现阶段,手机仍是小米、OPPO、vivo及其供应链厂商最主要的收入来源,而智能手机市场体量之大,也很难找到其他业务实现完全替代。不过全球手机市场的增长早已达到天花板,找到其他产品作为业绩新增长点势在必行,眼下加快整体进度,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企业抗风险能力。

虽然提升新产品出货量占比、开拓新兴市场都是无法一蹴而就的事,但结合当前的国际关系、政府态度、市场环境等方面的变化来看,企业仍应当早做准备,未雨绸缪远比盲目乐观更适用于目前的局面。(校对/李杭森)

责编: 邓文标
来源:爱集微 #产业链#
THE END

*此内容为集微网原创,著作权归集微网所有,爱集微,爱原创

关闭
加载

PDF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