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视野】制衡“印太经济框架”,需警惕美国的供应链图谋

来源:爱集微 #芯视野# #美国# #印太经济框架# #产业链#
6.4w

集微网报道,日前,美国总统乔·拜登在日本东京宣布正式启动“印太经济框架”(IPEF)。

首批13个参与方,包括美国、韩国、日本、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越南和文莱。

作为一位华裔以及曾在中国某高校任教的讲师,美国贸易代表戴琪受访时表示,有关框架旨在“有效反制中国不断增长的影响力”。

从世界地图来看,如果把其中12个亚太国家(除了美国)的地图连成一条线,确实形成了一个诙谐包围圈。但理想“美好”,现实“骨感”。

目前,多方面分析显示,这位贸易代表寄望的该框架“有效反制中国”面临一系列问题的挑战。但即便如此,仍需警惕美国一手鼓动中国半导体等供应链转移及外溢的图谋。

“‘印太经济框架’是独立于中国的安排”

“印太”最初是由德国地缘政治学者豪斯霍弗提出,其初衷就是为新生的德意志帝国在亚太地区的殖民寻找可能性,具有鲜明的地缘政治,甚至殖民主义色彩。

后来,日本将“印太”这一概念作为发动侵略战争的理论根据,给亚太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但是,“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这不,即便部分国家曾经斗争的你死我活,甚至新仇旧恨未了,但12个所谓“印太”国家又被美国以“大棒加胡萝卜”的方式撮合到了一起,共同加入“印太经济框架”。

“印太经济框架”启动仪式现场。图源:东京广播公司

美国国务卿布林肯曾阐释这一战略框架有四个支柱:

一是芯片、电池、医疗产品、关键矿物等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性;二是公平贸易、高标准规则;三是推动绿色技术、高标准基础设施建设;四是税收和反腐败。

关于“供应链的安全性和韧性”,翻译一下,大致意思就是要将其脱离中国的掌控。

在美国看来,不仅不能让中国有中低端产业优势,在一些具有战略意义的高端产业链上,美国更得永远保持对中国的优势地位,不然拿什么“反制中国”?或者说收割挣钱?

为了实现这个小目标,在启动“印太经济框架”之前,拜登曾快马加鞭首先访问了韩国,在参观三星半导体工厂时还宣布与韩国建立半导体“新联盟”。

这时韩国半导体与显示技术协会不忘煽风点火,“该联盟意味着美国选择韩国公司作为生产合作伙伴,而不是面临地缘政治风险的台积电。”

其实这背后美国的逻辑是:为了避免干扰“印太经济框架”初步构建,不能贸然拉拢中国台湾。但也有学者认为,从长远来看,美国一定会那样做。

至于美国为什么在日本宣布启动“印太经济框架”?

无疑,这是因为日本最近在响应美国的“号召”方面最积极。而拜登在访日时进一步巩固“美日芯片同盟”关系,与日本发布联合声明阐述双方在先进半导体、人工智能等方面的合作。

另外,在电池方面,拜登在韩国访问一圈后,韩国三大电池公司随即宣布未来五年将在美国建立11座电池厂工厂。其中,LG纳“投名状”最积极,宣布一口气要建6座。

不难发现,“印太经济框架”的一大本质就是鼓吹在供应链上与中国“脱钩”或摆脱对中国的依赖,从而削弱中国在印太地区的经济影响力以及加强对华敏感产品的出口管制。

美国贸易代表戴琪 图源:美联社

美国贸易代表戴琪此前也豪不掩饰说道,该框架是“独立于中国的安排”。可见,美国的意图已如司马昭之心,而“印太经济框架”则成为其针对中国拉拢的最新“小团伙”。

“印太经济框架”或再次“喂饱”东南亚?

近几个月来,由于疫情防控,中国的长三角地区的半导体、汽车等供应链生产受到较大应影响。

对此,部分外媒煞费苦心揭露外资企业在中国疫情封控下生存何其艰难,同时美国政客也把所谓“明路”指向了东南亚、南亚等地。于是,不免再次出现中美“掐架”、“喂饱”东南亚的论调。

如今,趁此机会,美国还计划继续利用“印太经济框架”大肆鼓动在中国的半导体、汽车和消费电子等供应链向东南亚、南亚国家转移。

先从一个侧面角度看,菲律宾政府称,“‘印太经济框架’的模糊程度令人震惊。”

印度《经济时报》表示,亚洲国家对“印太经济框架”可能引发的政治问题感到担忧。由于不是参议院批准的条约,它可能随时被新上任的美国政府抛弃。

彭博社报道,亚洲地区许多官员对“印太经济框架”不太明白,一些国家甚至发问:“我们要加入的是什么东西?”

另外,美联社评价称,“印太经济框架”缺乏市场准入等实际内容,真实吸引力备受质疑。

诸如此类,这一框架还面临制度、标准、税收和投资等种种相关问题,甚至对一些参与国家有较多不利。既然已经意识到这些问题,为何他们还是“身体很诚实”的扎了进去?

其实若除了与美国存在既定利益的日韩两国,东南亚多国、印度参与“印太经济框架”的主要意义,就大抵只剩承接中国供应链转移和外溢。而这一核心诉求正中美国下怀。

诚然,近年来部分东南亚国家在承接中国一些产业转移同时也成为投资热土,其中包括:

英特尔、英飞凌、富士康等厂商在马来西亚国持续加大或兴建半导体产能;LG、宁德时代等电池巨头在印尼大举投资锂电池产能等等。日韩企业也将不少在华产业分散转移到东南亚等地。

虽然以往这些国家主要仅承接中国部分中低端产业,但如今形势已经有部分变化。

另外,尽管美国一直在亚太尝试的“供应链优化”策略难撼中国市场和供应链“大树”,但如今其主导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更明显的“印太经济框架”作用或不容小觑。

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既有战略安全属性,也有商业属性。如果将技术、产业变成地缘政治工具,其破坏力或多或少不言而喻。毕竟美国还可以叠加各种“小团伙”,实施组合拳打击。

三星电子副会长李在镕(左)在平泽工厂迎接美国总统乔·拜登。图源:BusinessKorea

比如韩媒援引首尔大学一位客座教授的话就指出:

“印太经济框架” 可能会成为与中国开展业务的障碍。“如今,将设备运输到三星电子和 SK 海力士在西安和无锡的工厂已变得越来越困难。美国可能会施加更大的压力。”

另据外媒透露,苹果已告知部分代工厂伙伴,希望提高在印度、越南等地区的产能,以降低对中国大陆的依赖。而这被视为是在中国疫情封控和国际地缘政治压力下做出的选择。

此前,《日经新闻》的调查显示,在苹果的200家主要零部件及组装供应商中,其中有70多家在苏州和昆山及附近,上海市约有30家。这些名单覆盖苹果采购98%的金额。

值得注意的是,苹果产业链的动向通常极具瞩目。好比一个大象家族的群体移动,其过程虽然缓慢,但步伐却扎实而坚定。而这或将对相关产业链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

结语

即便没有踏上中国的土地,但美国政治网站Politico称,拜登此次为启动“印太经济框架”的亚洲之行“全是关于中国的”。

而美国政府认为,与中国的关系和竞争是本世纪的决定性因素,拜登需要说服其盟友建立一个持久的安全和经济联盟,以抵消中国日益增长的地区影响力。

不过,美国能否把“印太经济框架”落实还面临各种挑战,其中核心难题在于美国难以为相关国家提供“市场准入”方面的现实利益,因而可操作性、可执行性较低。

总而言之,用“大棒加胡萝卜”的手段胁迫地区国家选边站,企图拿一个框架来孤立中国,最终孤立的必将是美国自己。用外交部长王毅的话说,“印太战略”必然是一个失败的战略。

但在这一框架推进过程中,势必需要警惕和有所制衡的是:美国借中国的疫情封控乃至产业转型之机,大肆运用多重手段鼓动国内芯片、锂电池和消费电子等战略产业向国外转移的产业和政治图谋。(校对/隐德莱希)

责编: 武守哲
来源:爱集微 #芯视野# #美国# #印太经济框架# #产业链#
THE END

*此内容为集微网原创,著作权归集微网所有,爱集微,爱原创

关闭
加载

PDF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