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视野】芯片股频频破发,半导体投资要熄火了么

来源:爱集微 #投融资# #芯视野#
2.6w

集微网消息,进入二季度,国内股市芯片股出现了大面积破发现象,根据爱集微梳理,4月1日以来首发的7支半导体相关新股中,有5支在上市当天即告破发,相比之下,一季度8支泛半导体相关新股(含光伏、显示),上市首日破发的仅有2支。

二级市场芯片股近期频频破发原因何在?又会对一级市场投融资产生怎样的影响?

“板子打在身上了”

二级市场芯片股破发,最直观的原因无疑是大盘走势拖累,4月末上证指数一度跌破3000点大关,数千家上市公司出现“普跌”,这样的市场状态下,半导体相关个股自然也难以独善其身,事实上,即便一季度上市首日表现较为坚挺的8支新股,随着二季度后大盘走势疲软,也已经有6支处于跌破发行价的状态,以部分股票的跌幅,其战略配售乃至Pre-IPO轮投资者已处于浮亏状态。

除了这一技术性因素外,还有两方面原因更值得业界关注。

一方面,半导体产品下游需求出现一定减速,且这样的减速在消费类产品上尤为明显。

从多个市场调查机构统计看,手机、个人电脑、家用电器乃至游戏主机,今年一季度终端消费均出现不同程度萎缩。如IDC数据显示,2022年第一季度我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约7420万台,同比下降14.1%;奥维云网数据显示,同期国内家电零售额1430亿元,同比下降11.1%。进入二季度后,上海地区疫情对需求侧带来新的冲击,进一步增加了下游需求的不确定性,也不可避免传导至资本市场,影响到投资者对半导体上市公司业绩增速和估值水平的预期,如同惊弓之鸟的二级市场投资者,对芯片股“故事”也不再轻易买帐,不少亏损状态上市的企业是否能真的实现盈利?超高估值的企业技术能力能否真的支撑未来营收与利润增速?

另一方面,芯片股的破发,过高的估值也是一个关键因素。

根据爱集微梳理,截至5月第一周,今年上市的123家新股平均市净率约9.73倍,而半导体相关新股的平均市净率则为18.53倍,显而易见,芯片股的估值在上市新股中处于偏高水平。

这样的估值水平,相当程度上源于投资机构的“抱团”心态。首先在发行阶段,由于机构报价中高价剔除比例、“四数孰低值”等规则的调整,机构投资者在发行定价中“报高价”更容易奏效,不同机构之间为配售份额的竞争,容易引发新股估值的抬升,而这些机构基于去年芯片股上市后表现,往往存在机会主义倾向,认为即便估值偏高,但概念与题材的确定性,也足以保障其在解禁后浮盈抛出。

同样的心态也普遍存在于上市前的VC/PE环节,集微咨询总经理韩晓敏表示,半导体相关企业估值偏高的现象,其实已经在一级市场存在了不短的时间,一级市场投资者面临要么接受要么出局(take it or leave it)的两难选择。

而在当下的宏观政策与金融机制下,可供VC/PE选择的优质赛道并不充裕,半导体相关公司在技术、市场、退出渠道上的确定性显得格外诱人,使得不少甚至之前扎堆新消费、互联网的投资人也主动或被动地涌入这一硬科技赛道。根据专业机构清科统计,2022年一季度半导体及电子设备行业的投资案例数和投资金额排名,已分别从2021年的第三和第二,上升至第二和第一。

在“僧多粥少”的焦灼下,不少机构往往不得不“咬着牙投”,以高估值接下份额。不少企业创始人享受着投资人和FA的“死缠烂打”,也产生过度乐观的预期,似乎技术与业务已经高枕无忧,与同行的竞争维度只在谁估值开得更高,风投拿得更多更快,甚至市场不乏A轮融出B轮、C轮估值的案例。

往年由于上市后股价飙升,这样的抱团取暖并没有让一级市场投资人察觉“痛感”,而当下芯片股大面积破发,则切切实实让一些机构感到“板子打在身上了”,投资的企业虽然成功上市,基金却反而陷于亏损。

“今年不打算出手了”

韩晓敏预计,随着二级市场出现显著变化,半导体一级市场投融资也有望从上述过热状态中回归理性。

事实上,VC/PE市场“供需状况”已经发生了剧烈变化,根据不久前清科发布的数据,今年一季度VC/PE市场投资案例数和金额分别同比下降27.5%和47.1%。美元与人民币投资基金的募集规模均出现明显下滑,其中又尤以中概股退出渠道不畅的美元基金为甚,这使基金管理人们也不得不更珍惜手中的“弹药”。

而此前享受着高估值“红利”的创企们,则发现新一轮融资难度陡增,能谈下来的意向寥寥,最终资金到位更是未定之天,前期透支估值铺开的摊子却又急需现金注入,因此不得不放下身段,接受估值原地踏步甚至下降的“平轮”。

韩晓敏透露,部分一级市场投资机构,尤其是在产业内布局不深、话语权不强、偏财务型的投资机构,以往通常只参与Pre-IPO等中后期融资,成为在估值高位“抬轿子”的角色。目前该类型部分投资机构内部对半导体赛道投资已经暂时叫停,并要求旗下投资经理下半年将工作重心放在做行业研究上,在加深投资能力、梳理投资策略的同时,把手上的“弹药”留待明年使用。

相比之下,当下的破发潮对部分有足够专业度,乃至具备产业背景的投资机构影响有限。

韩晓敏分析称,这类机构由于对产业生态和技术趋势具备足够的洞察力,往往有能力在中早期遴选优秀初创企业,提前布局,在中后期估值飙升的轮次,他们一般是作为老股东适当跟投,因此整体成本较低。

此外,不少如小米产投、华为哈勃等产业资本,其投资逻辑也不完全由财务收益驱动,而是服务于其集团的整体战略规划,例如完善其产业链、供应链布局,甚至后者对其更为重要。

韩晓敏还提及,不少CVC产业资本甚至直接参与到初创企业的发起,主动邀请其看好的人选创办公司,提供一系列资源支持,以满足其集团在供应商体系中对某一特定技术、产品的需求。

不过无论对财务型还是产业型投资人而言,当下的破发潮,都意味着半导体VC/PE投资需要从“粗放”向“精益”转变,与“做的是什么?”相比,“做得怎么样?”、“怎么样来做?”成为更关键的问题,赛道或品类不再是获得二级市场追捧的天然保证,公司自身的经营能力尤为关键。

4月下旬上市的纳芯微正是一个典型案例,该公司发行价对应的市净率约41倍,堪称今年上市的最贵芯片股之一,信号链模拟芯片,似乎也并不是一个有区分度的品类,超高估值与不利的大势下,该公司上市首日却收涨12.86%,截至5月9日收盘仍持稳于发行价上方。

当然,纳芯微的成功发行还在于其定价的相对审慎,其发行价较之去年传闻中500亿估值对应的水平,已经有明显调整。

纳芯微“特立独行”的表现,源于其自身足够扎实的质地,在2018年即打入了华为供应链,尽管只是不起眼的三供,但已证明其技术能力和公司治理的规范性,为其2019年后承接国产替代需求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其与市场上繁多的信号链初创企业之间,划下了一道深刻的“护城河”。

伴随纳芯微上市,领投该公司A轮融资的千乘资本也获得丰厚回报。值得一提的是,千乘资本之所以能在极早期发现这家企业,相当程度上应归功于其合伙人较为深厚的产业背景,使其能够准确评估候选项目的技术与商业潜力。

结语

尽管资本市场波动与产业周期叠加,二季度芯片股出现大面积破发,以科创板作为主要退出渠道的半导体投融资循环也随之面临调整,但总体而言,我国半导体产业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国产替代的空间依然具有高度确定性,二级市场的波折,反而有助于一级市场褪去浮躁与泡沫,使金融资源更精准有效地帮助中国半导体产业崛起。(校对/乐川)

责编: 朱秩磊
来源:爱集微 #投融资# #芯视野#
THE END

*此内容为集微网原创,著作权归集微网所有,爱集微,爱原创

关闭
加载

PDF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