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观点】电源管理厂商密集上市,模拟赛道估值或将回归理性

来源:爱集微 #芯观点# #电源管理# #芯片# #芯龙技术# #中感微#
3.9w

芯观点──聚焦国内外产业大事件,汇聚中外名人专家观点,剖析行业发展动态,带你读懂未来趋势!

集微网消息,作为几乎所有电子产品都需要的关键元器件,电源管理芯片从去年下半年缺芯潮蔓延以来就率先被波及,订单交期一延再延,市场囤货炒货不断,TI热门产品涨价几十甚至几百倍,交期拉长至50周以上。随着中美半导体摩擦激发国内供应链安全可控诉求,疫情影响海外厂商产能,电源管理芯片供需失衡短期难解,越来越多国产电源管理厂商走上前台,市占率逐渐提高。

已上市的电源管理企业力源微、芯朋微、圣邦微、晶丰明源、上海贝岭、思瑞浦等最近均发布了亮眼业绩,上半年紧俏的电源管理芯片给这些公司盈利实现数倍增长,同时也推动了更多公司进入IPO通道。

8月16日,国内模拟芯片龙头企业艾为电子在科创板上市,凭借声、光、电、射、手五大产品线,在音频功放、电源管理、马达驱动及射频芯片等市场多点开花,艾为已成长为国内模拟领域的中流砥柱之一。作为其第二大产品线,电源管理芯片营收在艾为电子2020年营收中占据31.8%比例。不仅艾为电子,A股、科创板、创业板的排队名单中还有一长串电源管理公司在等待IPO。集微网整理了今年以来申报或准备申报上市的电源管理厂商,如下图。

从表中不难发现,国内较为领先的电源管理厂商,大多成立超过十年以上。俗话说,“数字靠爆款,模拟靠并购”,那么这些为数众多的国产电源管理厂商是如何迎来今天一片繁荣的景象的?

新应用推动市场规模持续增长,国产替代浪潮带来更多机遇

电源管理芯片应用场景丰富,随着5G、物联网、新能源汽车等下游市场发展,电子设备品类和数量都快速增长,从而带动电源管理芯片需求持续扩大。FROST&SULLIVAN研究公司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电源管理芯片市场规模达到328.8亿美元,过去五年CAGR为10.7%;中国市场突破800亿元人民币,占据全球约35.9%份额。

“2000年之后国内大批电源管理公司先后创立,2004年左右达到一个高峰期。他们多数以低端产品起家,直到现在LDO目前还是国产电源管理IC需求最大的单一产品。”一位半导体行业分析师告诉集微网,“经过近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积累,产品线不断拓展,现在他们产品种类多,料号多,应用广,少数开始能够提供高端产品。”

当前电源管理芯片主要的应用市场增长点包括智能手机和5G基站;消费电子包括PC、平板电脑、TWS耳机、智能手表等穿戴式设备、智能音箱、智能门锁等智能家居;新能源汽车;物联网等。例如在智能手机中,5G、多摄像头等新功能对电源管理芯片性能提出更高要求,价值量和使用量均上升。多摄、多模趋势下意味着要用到更多的电源管理芯片,单部手机中LDO、DC/DC等芯片使用数量将增加30%~50%。

不断涌现的新兴应用则推动了电源管理市场进一步扩大。一家正在排队IPO的电源管理芯片公司创始人表示,网络通信和消费电子是中国电源管理芯片最大的两个应用市场。快充的普及使得此前的标准开关电源充电IC为基础的高压快充效率已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原有的直充充电技术因为充电电流不断加大导致整个充电路净成本急剧增加;以电荷泵为基础拓扑的快充技术则可以克服上述两种快充技术的缺点而应用越来越广泛。“现在这波上市潮,在很大程度上受益于快充和TWS耳机等应用的兴起的爆发。核心则是人才红利和国产替代因素。”

除此之外,无线充电、新能源汽车及手机中电池管理、过压/过流保护等芯片市场也在迅速增长。例如在汽车领域,FROST&SULLIVAN数据显示,目前电源管理芯片在传统燃油车中单车价值量为20美元左右,在新能源汽车中单车价值量为100~400美元左右。不同车型对功率和储能要求不同,对应电源管理芯片价值量有所差异。同时,新能源汽车市场对BMS电池管理系统的需求也在快速增长。另一方面,智能驾驶汽车在汽车电动化、网联化和智能化推动下,使用了越来越多的传感器和摄像头,也推动了电源管理芯片的增长。在5G基站中,由于功耗更高、天线和射频组件更多、无线电频率更高,对电源管理芯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覆盖范围1km以内的5G小基站,需要约20颗电源管理芯片;3km以内的中型基站,需要约60颗;宏基站则达到120颗左右。

在广阔的市场空间中,随着中美贸易摩擦持续升级、国家政策支持、疫情使国外供应链失衡等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中国OEM/ODM厂商在缺货情况下开始选择本地供应商作为二级供应商,电源管理芯片的国产化迎来前所未有的利好。国产电源管理芯片设计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渐崛起,进口替代效应明显增强。从总体市场占有率来看尽管仍较低,但是已经开始在快充、TWS等部分应用上出现领导厂商,更有圣邦微、上海贝岭、希荻微、芯朋微、士兰微等少数厂商开始进入车厂供应链。

创业公司不断涌现,但国产化之路仍荆棘密布

尽管在终端设备制造中心向亚太和中国聚集的趋势下,整体电源管理芯片设计产业呈现出由美国、欧洲、日本向中国转移的趋势,给国内芯片设计公司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但是,不断涌现的初创公司,提高了国内产业竞争水平,使行业无法维持原来的超高毛利,且目标市场主要仍聚焦在消费市场,利润更高、技术挑战也更大的汽车、工业甚至航天等高端市场玩家可谓凤毛麟角。而且这类客户为了保险起见更青睐技术和市场成熟的国际大厂,使得本土厂商失去更多验证机会。

正如Gartner分析师盛凌海所指出的,中国模拟/电源管理公司主要市场仍集中在国内,由于进入门槛较低,主要业务在集中手机、消费电子和计算市场。由于业务经验有限,目前这些中国公司市场规模仍然很小,大多数都是非常“年轻”的,成立10年左右的无晶圆厂设计公司。

从技术角度来看,电源管理技术将朝着更高集成度、更高功率密度、更强的耐压、耐流能力和更高的能效等方向发展。但是上述公司创始人表示,电源管理等模拟芯片大多采用成熟制程,性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工艺能力和质量管控能力。同时相关EDA工具较少,设计难度大,研发周期长,高度依赖工程师的设计能力和设计经验,需要长期积累。国际领先厂商凭借丰富的技术和经验积累,以及大量的核心IP和产品线形成了竞争壁垒,短时间内难以逾越。

盛凌海指出,与全球领先企业相比,中国企业的产品开发历史和产品组合有限。许多产品依托来自全球领先供应商制定的行业标准。此外,与代工厂的合作对于本土芯片厂商提高产品质量也非常重要。

一位投资了南芯、帝奥、必易微等多家电源管理芯片的投资人则指出,在模拟芯片领域,由于应用领域非常广泛,芯片种类繁多,同时其生命周期比较长,诸如电源管理、放大器、信号接口等产品,一般生命周期在5年以上。而像CPU、微处理器、存储器等数字芯片,普遍生命周期在1-2年。这也意味着,模拟芯片厂商推出的产品越多,越能够持续受益。

“经过过去十多年的积累,很多电源管理芯片厂商已经积累了数百甚至上千个产品型号,逐步获得了客户的认可。模拟领域的芯片是靠逐步积累的,不能一蹴而就,一夜暴富。除非是拿来主义。”他指出,“对于近几年加入战局的初创公司而言,现在正处于行业的甜蜜期,比过去更容易实现0~1的突破,但是在1~10的过程中,其实更难。如何保证质量、保证一致性、保证交付,如何与大客户打交道,这些都比0~1的突破难上太多,不是自己能控制的,且出货量每上一个数量级都会发生指数级的难度提升。”

他解释,许多模拟器件在实验室研发出来,或者小批量生产可能都不是问题,这些器件考验的是工艺大规模出货的能力,以及在工艺迭代、产能指数级爬坡中,质量管控的能力。这些都是目前中国公司比较缺乏的,是靠经验和失败堆积起来的,并不是出个样品就可以成功了。

“所以这类公司IDM模式更容易生存,而中国的设计公司在现阶段需要与代工伙伴紧密合作或开办自己的晶圆厂以赶上全球竞争对手。例如矽力杰就计划在杭州建一个晶圆厂转型为IDM。”另一位来自产业链的人士透露。

因此,虽然毛利率相对处于较高水平的电源管理市场吸引了许多新玩家不断涌入行业,加剧了行业竞争,对产品ASP也形成较大冲击。与此同时,电源管理芯片等模拟IC设计对人才要求更高,更依赖于经验和know-how的积累,这方面国内人才尤其高端人才紧缺程度尤其突出,随着创业公司不断出现,人才缺口还在不断扩大。

电源管理厂商密集上市,模拟赛道股市有望率先回归理性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汇总数据,目前中国电源管理芯片行业每年仍然在不断涌入新进入者,2012-2018年期间,平均每年新增企业数量约61家左右,截至2019年8月底,行业企业数量约1200家左右。经过十多年发展,已经有多家电源管理企业形成国内龙头并成功上市,科创板的出台更为这类厂商提供了比以往更宽松的上市条件。

那么,这些公司集中IPO后,将对股市、产业和企业自身带来哪些影响?

“这么多冲击上市的公司,都是因为科创板比较低的盈利要求和造富效应导致的。如果没有科创板,这些公司很有可能就是被卖掉,或者‘小富即安’自给自足的状态。”一位行业分析师在接受集微网采访时表示,“在近期准备IPO的近90家半导体企业中,IC设计公司占了将近一半。某种程度上也是好事,当设计公司密集上市,意味着半导体板块的估值开始降低,而此前半导体公司因为稀缺性在A股市场的估值都偏高,好的标的不多。随着越来越多的半导体公司上市,投资者可选择的标的多了,会对整个半导体板块的估值形成稀释,资金也不会集中在某几家公司上。”

尤其今年上半年以来,包括电源管理、射频前端领域等赛道都出现了一波企业集中IPO的情况。她表示,如果观察模拟赛道,最开始上市的只有圣邦微,现在有思瑞浦,晶丰明源,韦尔半导体等等,都已经发展成为国内模拟赛道的大公司,投资者可选的好标的越来越多。

“现在在排队的这些公司如果成功上市,模拟板块各家公司能讲的故事都差不多,上市以后可能就逐渐走向两个方向。一是提升自身研发实力,向高端产品进军等等;二是通过并购扩大产品线。大家的故事都差不多,所面对的市场也没有太大差异化,消费电子做完了就去做工业市场,汽车市场。”该分析师指出。

她认为,随着半导体板块好的标的越来越多,半导体公司的估值可能不会再像以前那么高,逐渐像美股一样回归到基本面,回归到企业的运营状况,而不是受各种所谓的政策盘、情绪盘发生动荡。“预计模拟领域,可能成为价格最快回归理性的赛道。”比如卓胜微现在价格这么高,一个主要原因也是此前射频领域就他一家,如果投资者特别看好5G射频市场,也没有其他标的可以选择,只能去买卓胜微。就导致5G前景越被看好,卓胜微的股票越高。

“这就是稀缺性带来的估值过高的效应。但是随着大量的设计公司上市,肯定会回到类似美股的状态。”

好的标的多了,今后这些公司募资是否将会变得更艰难?她认为,好的项目一直都不用担心募资,但是上市的半导体公司越多,尤其是模拟赛道,可能对后面没上市的中小企业压力就会更大。“因为如果对模拟赛道的估值往下调整,可能在一级市场的模拟公司也拿不到特别高的估值,可能募资就会比较困难,也有可能出现一二级市场倒挂的情况。”她解释,“不过这种情况可能不会那么快发生,因为中国市场足够大,国产替代刚刚开始,进程也在加快,这些公司基本都能分得一杯羹。企业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能募资,但中间可能会出现一些阶段性的洗牌和整合。”

至于上市之后,企业则更需明确自己的定位和发展路径,尤其是模拟IC公司。从欧盟模拟大厂的经验来看,就是两种方式,像TI、ADI这样尽量扩大产品线,做大做全;还是像凌力尔特这样毛利做到非常高,做小而专的市场。两者都有一定的生存空间,而且都可以发展的不错。

除了内生发展,过去几十年以来并购手段一直是模拟芯片企业获取技术与拓展客户的捷径,近日刚获得中国监管部门审批的ADI并购Maxim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随着上市公司增加,国内电源管理等模拟领域是否也将出现更多并购案例?

对此国元证券分析师认为,从潜力来看,上市公司规模大、现金流充裕,且募资方便,具有较高的并购能力;从市场环境看,截至2020年,国内共有约270家模拟芯片企业,市场较为分散,这些模拟芯片企业中不乏一些优秀的企业,且并非所有企业都能最终上市,因此被上市公司并购就有望成为这些公司的最终归属;从并购的意愿角度看,国内上市的模拟芯片上市公司一般都具有较高的估值水平,并购其他企业后可显著降低公司的估值水平。因此,其认为,未来国内的模拟芯片企业有望出现较多的并购案例。

盛凌海则表示,国内目前模拟IC大公司还不多,很多公司产品都有重叠,当前在国内寻求并购机会不切实际,全球收购则更加困难。他认为未来国内厂商的发展壮大机会更多来自使用中国制造供应链的全球大型原始设备制造商。

“由于巨大的市场替代机会,现在对于中国的模拟/电源管理公司来说仍然是个好时机。这些新公司盈利会比较困难,但产品开发经验可以帮助工程师成长。模拟芯片设计专家通常需要10年才能获得设计经验。”盛凌海强调,“值得担心的是新公司之间的价格竞争更激烈,那么并购将是一件好事。”

(校对/小山)

责编: 刘燚
来源:爱集微 #芯观点# #电源管理# #芯片# #芯龙技术# #中感微#
THE END

*此内容为集微网原创,著作权归集微网所有,爱集微,爱原创

关闭
加载

PDF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