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观点】虚拟的元宇宙,真实的英伟达平台化野心

来源:爱集微 #英伟达# #AI#
2.2w

芯观点──聚焦国内外产业大事件,汇聚中外名人专家观点,剖析行业发展动态,带你读懂未来趋势!

集微网消息(文/思坦),“你永远可以相信英伟达。”在发布破纪录的第二季度营收以及超过预期的第三季度财测后,这个流行句式套用在英伟达身上,似乎并不违和。

这种信赖感从英伟达如坐云霄飞车的市值上也可以见得。截至18日美股收盘,英伟达股价落于190.4美元,市值达4744.77亿美元,尽管较此前超过5000亿美元的峰值缩水不少,但仍比“三巨头”英特尔、AMD、美光的市值总和还高。

在过去五年里,英伟达的营收仅增长了233%,股价却从15美元上下飙升超过10倍至逼近200美元,已有声音认为,英伟达将成为下一只“永不出售”的股票。高估值背后,曾经的游戏显卡供应商何以超车众巨头?答曰:平台化。

虚拟的元宇宙,真实的平台化野望

“虚拟黄仁勋的14秒”是近期AI芯片圈久违的轻松话题。围观者在戏称“被骗了4个月”的同时,也对英伟达铺垫许久的Omniverse平台,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英伟达用心良苦的营销手段中,其进一步平台化的野心已呼之欲出。

虚拟的黄仁勋;来源:英伟达

财报发布当天,黄仁勋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在英伟达平台的支持下,开发人员正在创造我们这个时代最具影响力的技术——从自然语言理解和推荐系统,到自动驾驶汽车和物流中心,到数字生物学和气候科学,再到遵循物理定律的元宇宙世界。”

黄仁勋所指的元宇宙是一个共享的虚拟3D世界,或者说是互动、身临其境和协作的世界,一种通俗的理解是“平行于现实世界的网络世界”,从技术的角度来说,又可认为是虚拟现实、社交网络、区块链等概念的集合。

Omniverse平台即是脱胎于这一概念,其本质就是将3D世界相互连接至一个共享的虚拟平台,被用于跨行业项目,模拟真实世界的建筑、工厂等,例如宝马集团使用Omniverse平台创建了一个未来工厂,用Omniverse来测试自动驾驶汽车等。

图源:英伟达

在黄仁勋的构想里,依托Omniverse,未来的设计者、创造者可以在现实世界中完成设计、制造前,在元宇宙中先进行模拟,包括汽车、包、鞋子等。Omniverse平台开发副总裁此前表示,正在利用开发商、合作伙伴和客户的投入来推进这个革命性的平台。

从底层技术来说,Omniverse将皮克斯于2012年开发的通用场景描述 (USD) 交换框架与用于建模物理、材料和实时路径跟踪的技术相集成,同时又与NVIDIA AI完全集成,后者是推进机器人、自动驾驶汽车等领域的核心。此外,Omniverse是云原生的,可跨多个GPU扩展,运行在任何RTX平台上,并在任何设备上远程连接。

由此来看, Omniverse仍然剑指扩大自身AI软硬件生态圈。这一情形似曾相识,2000年代初期,英伟达开始投资专供开发人员使用的程序软件CUDA,进一步推动了英伟达GPU在各领域的渗透。只不过这一次,英伟达将“朋友圈”扩大至“宇宙级别”,将艺术家、建筑师等纳入其中,旨在创造真正的“英伟达AI计算宇宙”。

英伟达公布资料显示,目前Omniverse平台已经进入了各行各业,包括爱立信使用Omniverse模拟5G波的实时传播,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密集城市环境中的多径干扰。艾美奖获奖动画片《南方公园》也在探索让几位艺术家能够在场景中合作,并优化制作时间。

AI时代加速硬件商转型 软件平台化成巨头共识

“平台化”的本质是软硬件一体化,这也是英伟达在营收仍不及“老大哥”英特尔的前提下,市值却在一年的时间里将后者远远落在身后的原因所在。在本次财报发布前,诸多分析师指出,英伟达各项数据与软件商“高度吻合”,估值更应比肩软件商。

推出Omniverse之前,英伟达在平台化上已颇有建树。除了最早的CUDA几乎已成为程序员标配外,视频游戏流媒体平台GeForce Now已成为其显卡以外在游戏领域的又一增长引擎,DRIVE也已与数十家汽车制造商和初创企业合作,共同推进自动驾驶。

回顾英伟达发家史,无论是对超算的提前布局亦或是对自动驾驶的长远规划,黄仁勋对行业发展的拐点从来嗅觉灵敏。事实上,从硬件供应商向软件平台化发展,早已是当前AI芯片几大巨头的共识。

硅谷风险投资人吴军曾在《浪潮之巅》中指出,硬件进化带来性能提升,迭代出新软件产品,消费者通过购买软件为硬件的进化买单,即高投入的硬件升级,最终需要通过软件为开发商盈利。这揭示了软硬件结合对于硬件开发商的重要性,也是软件商往往比硬件商更易获得高估值的原因。

当涉及到半导体设计时,道理类似,其最终目的同样是打造一个杀手级产品或软件服务。但从历史上看,一旦芯片公司完成了他们的设计工作,后续的软件开发工作就不在起掌控当中,而是工程师和软件开发人员的领域。

AI时代的到来以及摩尔定律的瓶颈为这一现状带来了变数。一方面,AI提高了软件在概率判断的准确度,软件又将反哺提高硬件的性能。另一方面,越发高昂的硬件开发成本,给硬件开发商的盈利带来了挑战。多种因素叠加影响下,软硬结合变得更加迫切。

英特尔公司高级副总裁兼架构、图形与软件部门总经理Raja Koduri在2019年就曾提出,软件社区和硬件社区相互交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就在去年,英特尔异构编程器OneAPI发布1.0正式版,依托该平台,软件开发者只需要开发一次代码,即可在跨平台的异构系统上执行。

类似的平台还有FPGA巨头赛灵思推出的Vitis AI,软件开发者在该平台进行程序编写后,科学家可以把应用程序接入神经网络,继而将结果反馈给软件开发者,同时可以将从云到边缘的所有开发统一起来。

上述两大平台的推出无一不在印证一个共识:AI时代,软硬结合才是硬道理。英伟达的Omniverse听起来很酷,但它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AI计算风起云涌 巨头激战正酣

如果说各大巨头在平台化上的竞争暗流涌动,那么在AI计算领域的相互倾轧早已被摆在台面上,其中数据中心和游戏领域,已成为最大的赛场。

英伟达第二季度财报显示,该季度数据中心收入达到23.7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5%,超过分析师预期,公司表示,在全球最新的500强超级计算机中,有342台是英伟达的产品。预计数据中心收入的增长速度将加快。

当前的行业共识认为,未来的AI计算 ,将形成以CPU为控制中心,GPU、FPGA、ASIC等为特定场景加速卡的异构计算格局,其中“CPU+GPU”是当前最受关注的异构计算平台之一。这意味着即使英伟达GPU已独步天下,或许仍然绕不开英特尔的CPU。

根据市调机构JonPeddieResearch报告,今年第一季度,在独立式GPU领域,英伟达市占率高达81%。然而在包括集成显卡和独立显卡的整个GPU市场中,英特尔仍以68%的市占排名全球第一,AMD 17%第二,英伟达15%屈居第三。

摆脱英特尔的束缚,是英伟达不惜砸下400亿美元的巨资收购Arm的原因之一。物联网时代的加速到来,已凸显Arm架构CPU灵活性优势,有分析认为,Arm架构CPU将在未来的服务器市场给英特尔代表的X86架构CPU带来威胁。可以想象,若该交易完成,结合英伟达在AI上的优势,英特尔龙头地位将受到挑战。

然而,在监管层的压力下,越来越多的人对这笔交易的达成持悲观态度,其中也可能包括CEO黄仁勋。据英媒近日报道,黄仁勋最近几周已经累计兑现了价值1.6亿美元的股票,原因是认为Arm收购案将被监管机构阻止。公司CFO在财报发布当天的电话会议上表示,虽然对交易的完成仍抱有信心,但审核所需的时间会比预计的要长。

而在英伟达传统优势游戏领域,情形调转,英特尔作为后来者已向英伟达发出挑战。就在本周一,英特尔发布“Intel Arc”GPU品牌,正式进军GPU市场,产品据称将由台积电代工,并且采取低价策略抢下市场,给英伟达和AMD带来威胁。

有行业媒体分析认为,期待英特尔靠首款GPU产品一举击败英伟达和AMD过于不切实际,但英特尔的加入,或将缓解GPU的供应吃紧状况,结合其低价策略,或将拉低GPU价格,进而或将抢食英伟达和AMD市占。

从这一层面来说,英伟达与英特尔的“双英争霸”,此时才正到酣处。

总结

“公司距离倒闭只有30天。”黄仁勋的这句名言,形象地反映了AI芯片发展之迅速、赛道竞争之激烈。这种危机意识让英伟达在正确的时机分别搭上了深度学习、自动驾驶的顺风车。在竞争进一步加剧的当下,Omniverse会否让其再次借元宇宙概念实现软件平台化的野心,甚至甩开竞争者几个身位,目前仍有待观察。

(校对/小山)

责编: 朱秩磊
来源:爱集微 #英伟达# #AI#
THE END

*此内容为集微网原创,著作权归集微网所有,爱集微,爱原创

关闭
加载

PDF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