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VR市场升温引供应链蜂拥而至,两块短板仍是发展掣肘

来源:爱集微 #产业链#
2.3w

集微网消息 TWS耳机近几年的市场表现,犹如可穿戴设备领域的黑马一骑绝尘,不仅重新吸引大众视线看向这一领域,连带着手表、手环、AR/VR类产品也再次受到关注。

尤其是AR/VR市场,近两年回温速度之快令人侧目,种种迹象,似乎有机会给消费电子市场注入新的活力。从不少调研机构的数据和预测上看,AR/VR都将作为未来几年消费电子市场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产业链厂商热捧

IDC在报告中指出,预计2020年AR/VR市场全球支出规模将达到120.7亿美元,同比增长43.8%。长远来看, IDC对全球市场持乐观态度。全球总支出规模在2020-2024的5年预测期内将达到54.0%的复合年增长率(CAGR),呈现出较好的发展趋势。

IDC认为:“2020年中国市场在AR/VR相关产品和服务的支出总量占据了全球超过一半的市场份额(约为55%),较疫情前显著增加。而中国的总体市场规模于2020年底达到66亿美元左右,较2019年同比增长72.1%,在规模及涨幅方面均超越美国和日本,位列全球首位。同时,中国市场的5年(2020-2024)CAGR也将保持在大约47.1%的水平。”

在市场和产业被报以高度期许的背景下,此前尚处于观望中的供应链厂商也都有些按捺不住了。集微网了解到,手机产业链多家一线零部件厂商都在近两年开始布局相关业务。

提及此处,不得不提到歌尔股份。

歌尔股份在AR/VR领域深耕多年,且在零部件到整机的业务上都已颇有成效,迄今为止,该公司在硬件制造方面的领先水平毋庸置疑。另外从业绩角度看,虽然这项业务并不是其业绩贡献的主力,但最近几年,也有明显的提升。

作为硬件制造环节的“成功案例”,歌尔股份的模式成了许多企业借鉴的对象。在这些企业中,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从技术和创新角度出发的企业,另一类则是通过完全复制的模式想要分一杯羹的企业。

有供应商指出:“这样的情形其实很像是回到了许多年前,AR/VR这个概念刚刚兴起的时候,从终端、软件到硬件,大家也是一样扎堆去做。但是经过几年下来,剩下的又有几家呢?能够留下的,一定是拥有技术或者制造能力的企业。”

“前者来看可行,市场的热度能让其有更多支持在技术和产品的创新上;不过后者在没有市场体量支撑的前提下选择跟风,并不明智。没有量的支撑做再多都是徒劳;而量的来源就是突破性技术创新。一旦友商取得突破性进展,而其无法获得专利授权,那马上就会被比下去。”该供应商谈到。

产业链厂商的“热情高涨”,许多行业人士却认为,因为市场热度再次被炒起来,且其他的消费电子产品景气度都不算高,所以这个市场引起了产业链厂商的追捧;另外推动AR/VR产业和市场发展的难度远比想象中更大。一直以来,限制这一市场发展的几个关键性问题都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需要革命性创新

事实上,应用和用户体验是AR/VR最明显的两块短板。前者多半仰仗软件层面的进步,而后者涉及到的却是软件与多项硬件的优化。

有从业人士对集微网表示:“这个概念兴起至今,AR/VR已经存在很多年,却一直无法形成规模化,因为不论是用户体验感还是应用场景的优化程度都不大,两个方面都缺少革命性的创新。”

使用过这类穿戴产品的用户,想必都出现过眩晕一类的感觉,这也是这类产品长期遭到诟病的主要原因之一。“这类产品本身追求的就是沉浸式体验,可想而知,用户戴上后生理上首先就出现了各种不适,注意力立马就被分散了,又怎么可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沉浸式体验呢?”上述人士继续说到。

“头戴显示设备可以看作是让用户透过‘第三只眼睛’来看世界,那么且不论效果,至少这只眼睛的使用感要做到与人眼本身一样自然,不然用户是很难接受的。这里除了光学、显示、人体工学等方面,甚至还涉及到仿生学。然而人眼是一个结构非常复杂的器官,我们目前仅凭物理硬件能够做到的程度只有很小一部分。”上述人士还说到。

众所周知,苹果在相关领域投入的时间、人力、物力都已经达到了行业顶尖水平,然而产品却一直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在供应链看来,上述提到的问题也同样困扰着苹果。

该厂商认为,虽然大厂的各项资源都占尽优势,但他们在开发上也会陷入固定思维,所以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不一定只能等巨头去解决,某些小公司在某天提出来也是有可能的。只不过眼下致力于此的企业确实太少,大家参与到这个行业的目的参差不齐,所以在我们看来,这个市场短期的发展不会很乐观。(校对/Candy)

责编: 邓文标
来源:爱集微 #产业链#
THE END

*此内容为集微网原创,著作权归集微网所有,爱集微,爱原创

关闭
加载

PDF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