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版图】站在发展“引擎区”身负不同使命,8大国家级人工智能先导区剑指何方

来源:爱集微 #人工智能# #芯版图#
3.3w

【编者按】芯版图:盘点各省/市/园区半导体产业布局情况,探究企业技术/项目布局等。

集微网消息,自2017年人工智能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以来,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开始迈入高速发展阶段。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4月19日发布的《2020年全球人工智能产业地图》显示,2020年全球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达到1565亿美元,同比增长12.3%,但由于疫情影响,增速低于2019年。2020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为434亿美元,同比增长13.75%,超过全球增速。

随着新一代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和产业革命的孕育兴起,人工智能技术也在不断涌现。如何真正让技术找到应用场景?确保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切实落地大规模场景应用成为我们必须直面的难题。

在此背景下,一批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应运而生。

在“十四五”开局之年,2021年2月19日,工信部网站显示,近日工信部印发通知,支持创建北京、天津(滨海新区)、杭州、广州、成都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这是继上海(浦东新区)、深圳、济南-青岛3个先导区后,工信部发布的又一批先导区名单。至此,全国人工智能先导区已增至8个。

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成渝,热门经济区域皆被覆盖

从地域上看,8大先导区涵盖了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成渝四大战略区域。

企查查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3月,我国共有人工智能相关企业32.3万家,企业地域分布前十分别为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福建、陕西、上海、四川、重庆、天津。其中,70%地区属于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成渝热门经济区域。

图片来源:企查查

而这一数据也与2020年10月发布的《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20》相呼应: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已成为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三大区域性引擎,人工智能企业总数占全国的83%,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也展现出人工智能发展的区域活力,产业集群区初显区域引领和协同作用。

那么,身负不同使命的8大先导区目前人工智能产业成绩如何?又确定了怎样的产业目标?

上海(浦东新区)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

2019年,工信部复函上海市人民政府,支持建设上海(浦东新区)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

工信部要求上海(浦东新区)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

(1)要在人工智能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体系构建、知识产权交易等方面积极探索,注重创新政府管理,建立包容审慎的监管政策,消除融合发展面临的资质、数据、安全等壁垒;

(2)要注重营造公平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健全社会资本投入机制,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工智能优秀企业;

(3)要面向制造、医疗、交通、金融等先行领域,建成一批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应用“试验场”,不断释放人工智能新技术、新产品的“赋能”效应。

作为全国首个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截至2020年底,浦东新区人工智能核心产业链基本形成,集聚了人工智能相关企业600余家,包括IBM、阿里巴巴平头哥、寒武纪等行业头部企业,相关产业规模预计910多亿元。

2019年10月,上海发布建设人工智能上海高地行动方案,提出加快建设上海(浦东新区)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推动优势集聚,布局浦东张江、临港新片区、徐汇滨江、闵行马桥等产业创新重点集聚区,培育引进领军企业,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这为浦东人工智能发展蓝图奠定了基调。2020年7月,浦东人工智能“1+3+6”总体蓝图发布,浦东将围绕坚持一条主线、建设三个高地、实施6项重点工程任务总体蓝图,打造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浦东方案。预计到2021年,浦东将实现人工智能企业集聚突破700家,人工智能相关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

济南-青岛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

2019年10月,工信部复函山东省人民政府,支持建设济南-青岛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

工信部要求,济南-青岛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要有效发挥济南、青岛两市制造业产业基础良好、大数据资源与应用场景丰富等优势,采取“一区两翼”模式,创新政府管理,优化政策措施,构建贯穿产业链、创新链的跨区域人工智能创新生态,促进人工智能与制造业、医疗、家居、轨道交通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应用。建成一批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应用“试验场”,不断放大人工智能新技术、新产品的“赋能”效应。

作为8大先导区中唯一一个由两个城市共同建设的先导区,济南-青岛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的成立得到了山东省的格外重视,山东“十四五规划”以及《数字山东2021行动方案》皆强调了深化济南-青岛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建设。

2020年,济南的人工智能市场规模达700亿元,较2018年增长了283亿元,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达到281个,居山东省首位,较2018年增加了192个,集聚了像浪潮集团、神思电子等一批人工智能软硬件行业领军企业。

《2020年全球人工智能产业地图》显示,济南已经成为区域内企业最聚集、创新最活跃的城市。

而青岛市则以建设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为契机,引进了一批人工智能头部企业和项目:一方面,工信局会同华为、腾讯、百度、科大讯飞、商汤科技、旷视科技、海康威视等15家人工智能头部企业,率先打造了国内首个人工智能产业共同体,产业生态正在加快完善,先后引进了云天励飞、竹云科技、云知声、依图科技等一大批人工智能代表企业;另一方面,工信局大力引进人工智能总部项目,着力打造人工智能产业高地,比如先后推动创新奇智集团总部落户即墨区、极视角总部迁址落户西海岸新区,人工智能高端资源正加速在青集聚。

伴随着先导区的设立,济南、青岛人工智能相关政策也争相出炉。《济南市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2年)》、《济南市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建设实施方案(2020-2022年)》以及《青岛市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建设实施方案》、《数字青岛2021年行动方案》等。

政策出台的同时,济南与青岛人工智能产业加速发展,且发展目标更加明确。

济南:2022年,打造100个以上智能应用示范项目,集聚10个以上国家级、省级人工智能领军企业,集聚10个以上人工智能创新平台,打造10个以上人工智能特色产业园区,形成千亿级人工智能产业规模。

青岛:力争到2022年,培育10家国内有影响力的人工智能领军企业,建设20个左右人工智能创新平台,形成50个左右人工智能深度应用场景,建设100个以上人工智能应用示范项目,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深圳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

2019年10月,工信部复函深圳市人民政府,支持建设深圳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

深圳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要充分发挥深圳市电子信息与通信产业基础雄厚、创新生态完善、企业发展活跃的优势,大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完善人工智能技术产业化落地环境,积极培育智能经济。要聚焦智能芯片、智能无人机、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机器人等优势产业,面向医疗健康、金融、供应链、交通、制造等重点领域,积极搭建人工智能深度应用场景,充分激发人工智能的“头雁”效应,培育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体系。

目前,深圳人工智能产业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涵盖基础层、技术层和应用层三个环节。根据初步统计,深圳人工智能企业超过1000家,产业规模超过1500亿元,在产业规模、人工智能企业数量上均居于全国前三。

产业链分布方面,在云计算领域,深圳拥有腾讯等;在计算机视觉领域,拥有云天励飞、精锐视觉、极视角等;在应用层领域,重点聚焦智能机器人等智能硬件产品、智能医疗、智能教育等垂直应用场景,代表企业有大疆等。

对于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目标,深圳在2019年7月出台的专项政策中明确,到2020年,深圳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突破1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达到3000亿元。到2023年,深圳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突破3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达到6000亿元。

而深圳十四五规划建议,也提出将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电子信息、人工智能等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北京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

北京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要结合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整体部署,发挥技术原创、产业生态、人才基础、发展环境等多重优势,加快核心算法、基础软硬件等技术研发,加速智能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聚焦智能制造、智能网联汽车、智慧城市、“科技冬奥”等重点领域,加快建设并开放人工智能深度应用场景。

截至2020年11月,北京人工智能相关企业数量约1500家,占全国的28%,居国内首位。在大数据资源领域,代表企业有云测数据、杉数科技等;在计算机视觉领域,代表企业包括商汤科技、旷视科技、的卢深视、格灵深瞳等;在应用层领域,重点聚焦智能机器人等智能硬件产品,智能医疗、智能教育等垂直应用场景,代表企业有深睿医疗、图森未来等。

目前,北京建有多个国家级AI平台和创新基地,成立了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和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

对于人工智能未来的发展,北京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提出,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支持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心、中试转化基地;培育万亿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聚焦 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基础领域,培育一批具有核心技术主导权的龙头企业;鼓励企业开展 AI 芯片、高端传感器等人工智能细分领域应用,建设国家高端仪器和传感器产业基地。

天津(滨海新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

天津(滨海新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要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面向产业智能转型、政务服务升级和民生品质改善等切实需求,发挥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优势,推动智能制造、智慧港口、智慧社区等重点领域突破发展。着力建设人工智能基础零部件、“人工智能+信创”产业集群,打造共性技术硬平台和创新服务软平台,推动人工智能产业补链强链。

根据《中国城市人工智能发展指数报告(2020)》显示,天津市人工智能发展总指数为73.08,在全国位列第10位,总体发展水平处于全国中上游。天津滨海新区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也开始驶入快车道,入驻了一批科大讯飞、360、飞腾、麒麟、浪潮、曙光等头部企业。

力争到2023年,滨海新区产业生态逐步完善,创新能力全面提升,人工智能核心产业产值达到500亿元,成为全国领先的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地和智能创新应用策源地,成为天津及京津冀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杭州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

杭州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要充分发挥城市数字治理、先进制造等方面的基础优势,进一步深化人工智能技术在城市管理、智能制造、智慧金融等领域的应用。通过改革创新举措,积极探索符合国情的人工智能治理模式与路径,促进新技术、新产品安全可靠推广,着力打造城市数字治理方案输出地、智能制造能力供给地、数据使用规则首创地。

今年3月30日,在“智涌钱塘”2021 AI Cloud生态大会上,据杭州市副市长柯吉欣介绍,2020年,杭州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达1557.6亿元。杭州人工智能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和典型企业目前已达523家,初步形成以海康威视等龙头企业为引领,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企业梯队以及“双核多点”的人工智能产业格局。

在龙头企业方面。除了阿里巴巴、网易和吉利等大企业在杭州建立实验室(如阿里巴巴AI Lab、阿里达摩研究院、网易杭州研究院、吉利汽车研究院等),人工智能应用领域也在扩展,涵盖了计算机视觉、语音/语义识别、智能芯片、金融风控、医疗健康等。

对于杭州人工智能未来的发展,杭州十四五规划纲要指出,将重点发展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信息软件等三大先导产业,赋能全市产业迭代升级,引领产业链价值链向中高端跃升。推进“智能”泛在,推动数据、算法、算力协同,深化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创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

广州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

广州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要紧扣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要求,充分利用产业链条齐全、创新要素汇集、应用场景丰富等条件,高标准建设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实验区。聚焦发展智能关键器件、智能软件、智能设备等核心智能产业,面向计算机视觉等重点技术方向和工业、商贸等重点应用领域,不断挖掘人工智能深度应用场景,为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和“四个出新出彩”提供新动能。

目前,在人工智能领域,广州正努力打造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南沙国际人工智能价值创新园等产业载体,已聚集逾500家人工智能企业,拥有科大讯飞、云从科技、佳都科技等一批细分行业龙头企业。截至2020年7月,广州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超600亿元。

近年来,广州大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推出了支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方案,包括《建设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广州市关于推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行动计划(2020-2022年)》以及《广州市加快推进数字新基建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

广州人工智能规模目标也随之明确,到2022年,广州将打造成粤港澳大湾区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国家级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推动形成50个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应用场景,打造以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机器人、智能硬件等8个重点产业集群,建设10个人工智能产业园,培育50家以上人工智能技术、产品制造、应用和服务领域的全国领军企业,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超1200亿元。

成都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

成都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要立足“一带一路”重要枢纽与战略支撑点的区位优势,把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机遇,以人工智能赋能中小企业为重要抓手,聚焦医疗、金融等优势行业,释放应用场景清单,促进技术-产业迭代发展。要结合西部地区特点,在政策、机制、模式创新上积极探索实践,打造有活力的产业生态圈和功能区,辐射带动区域人工智能融通发展。

成都作为西部首个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基本形成从基础支撑、核心技术到上层应用的全产业链企业集群,并在智能视觉、语音识别、智能制造等细分领域形成比较优势。

2020年成都人工智能产业企业达550余家、产业规模达200亿元,较2019年分别增长83%、67%,既有百度、商汤、科大讯飞等行业龙头企业落地,也有川大智胜、四方伟业、考拉悠然等本土企业崛起。

在政策方面,成都出台了《成都市加快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推进方案(2019—2022年)》、《成都市加快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专项政策》《成都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实施方案》等政策。

政策中提及,到2020年,成都人工智能(行业融合应用)产业规模突破200亿元,关联产业规模突破2000亿元;到2022年,建成3—5个成熟的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人工智能(行业融合应用)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带动关联产业规模突破5000亿元。

除了工信部的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科技部也在推进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的建设,目标是到2023年,布局建设20个左右试验区,打造一批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人工智能创新高地。2021年3月24日,科技部官网公布两份函,支持苏州市、长沙市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校对/若冰)

责编: 韩秀荣
来源:爱集微 #人工智能# #芯版图#
THE END

*此内容为集微网原创,著作权归集微网所有,爱集微,爱原创

关闭
加载

PDF 加载中...